政府宣布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蔡英文總統說是「重大外交突破」;外交部長吳釗燮稱「意義非常重大」。把單純的非官方雙邊關係進展渲染成外交突破,並不能掩飾台灣外交的困境,反而暴露涉外政策只求一時快感,欠缺格局與戰略觀的事實。
轉移政策失誤的焦點
台灣在美中戰略競爭架構下被推上第一線,台海和平穩定問題儼然跨越太平洋及大西洋,成為全球民主國家最大公約數,民進黨政府頗為躊躇自滿。但在美國拜登政府宣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後,一切回歸現實,一中政策或原則仍然是台灣無法突破的障礙,但民進黨的思維及行動仍然以美台關係為主軸,伺機進行抗中游擊戰。
民進黨及外交部在「台灣代表處」名稱上大做文章,彰顯台灣「主體性」,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這是台灣在中國大陸邦交國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但這並非創舉,更非突破。
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創下7國斷交的空前紀錄之外,無邦交國中以「中華民國」或「台灣」為名稱的7個外館,全部被迫改名為「台北」,具有更高外交意涵的「代表團(mission)」也降格為「代表處或辦事處(office)」。駐立陶宛代表處其量只是回復過去的水準,尤其英文名稱用的是突兀的「Taiwanese 」,而非「Taiwan」。吳釗燮解釋Taiwanese就代表台灣,既然如此,何必多此一舉,直接用Taiwan就好了。美國友台議員提出的「老鷹法案」要求「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台灣駐美代表處」,使用的是Taiwan, 而非Taiwanese,更是打臉吳釗燮。
立陶宛雪中送炭送台灣2萬劑AZ新冠疫苗回饋台灣曾捐贈他們10萬片口罩,象徵兩國情誼深厚、友好,但立陶宛到底是歐洲小國,我國又只是在該國設立代表處,並非正式建交,政府卻是從總統、行政院長到外交部長一路吹捧,營造大內宣效果,甚至轉移多項不利政府的新聞焦點。
但另一方面,我國邦交國關係面臨的挑戰更見艱困。海地總統摩依士遭刺殺身亡,史瓦帝尼頻傳示威抗議,兩友邦陷入政治動亂,立即觸動台北最敏感的神經,憂慮外交關係可能生變,充分顯示了在僅存的15個邦交國中,許多國家的關係極為脆弱,任何風吹草動都令人坐立難安。
外交困境癥結在抗中
史瓦帝尼是我國唯一非洲友邦,也是非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國家,被「自由之家」歸類為不自由國家,長期以來的高失業率、民生凋敝,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民運團體及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爭,引發軍警血腥鎮壓,由於台灣與國王恩史瓦帝三世關係密切,也因此背上「支持獨裁者」的罵名。我國與許多邦交國的關係處於不正常狀態,根本原因就是民進黨拒絕修正僵硬、矛盾的對外政策及抗中路線,難以從外交黑洞中自拔。
美台關係是當前台灣外交的主軸,美國的承諾與保證是台灣安全的最大支柱,民進黨政府一廂情願地以為拜登將美中戰略競爭擴大為意識形態、制度之爭,「零和博弈」有利於台灣對抗中共的威脅,卻忽視了兩項重大事實:第一,美中對抗白熱化,甚至敵意升高,但雙方鬥而不破,仍保持務實、彈性立場;其次,世界各國都在兩大強權中尋找平衡,才符合最大的國家利益。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訪問大陸一波三折,最後終能達成協議成行,及歐洲國家堅持「戰略自主權」就是例證。
經過川普政府的衝撞與拜登政府的摸索,美國已重新確認「一中政策」不變、美台關係非官方關係,兩原則將成為台灣國際空間的天花板,台灣要如何與時俱進自我定位最有利?美中爭取世界秩序主導權及話語權,強權競爭將更趨激烈,競爭範圍更超越傳統地緣政治的軍事外交,經貿、氣候、疫苗、科技、網路、產業鏈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台灣如何因應這個大趨勢?若不能體察現實,繼續自我陶醉,將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光芒。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