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在台灣政壇上的光譜是相當微妙的,在藍綠兩端,不即不離,又亦即而亦離。黨籍在藍營,藍營也對他付託著相當大的期待,但始終未曾積極參與、響應藍營的各項活動,獨樹一格,不沾不滯;曾受知於綠營,身負「藍皮綠骨」之批評,但既少附和綠營主張,更鮮見其對綠營有若何的批評,但綠營卻每藉他為口實以攻擊藍營。顯然侯友宜夾處於藍綠之間,具有相當超然的地位,藍營對他雖有不滿,卻不能捨離;綠營視他為敵手,卻又處處仰仗於他。

夾處於尷尬的地位,相信他早是心裡有數的,但可能由於警隊出身,他對制度的堅持及執行的決心和毅力,是始終屹立不搖的。正因對制度的堅持,所以他施政中規中矩,既不踰越,也不退縮;正因其執行的決毅,所以劍及履及,無畏外在的磨難與阻礙。在警界,他是著名的「鐵漢」,當市長,他則善用了其「鐵腕」。就新北市而言,他勝過歷任的市長,也因此民調始終高居前列,無人能夠超越。

「實事實做」,不以花俏的政治語言裝飾,是他最大的長處,所以他不會擺耍口號,不會玩弄文字,質樸忠懇,在花裡胡哨的政治圈中,的確是個異數,也是藍綠陣營中人所遠遠不及的,除了藍綠深色的兩端,中間選民也是最欣賞他這一特色。

但「實事實做」的人,認定一個原則、設下一個標準後,不依不饒,自必自意,就難免固執不通,墨守有餘,而開創不足。侯友宜無疑是個好市長,但嚴格審視,此一「好」字,也不過就是循規蹈矩而已,新北市終是未能引進活泉,激盪出創新的力道。侯友宜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企圖心,成為帶領台灣向前邁進的領頭羊,這也就罷了,如果還想更上一層樓,恐怕就必須改絃易轍,重新審視自我,面對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作適切的調整。否則,終其一輩子,最多也就是新北市長而已,而且,還未必能夠兩任。

「民意」是侯友宜在意且堅持的底線,「民意大於黨意」,這是非常理想化的誓言。但實事實做的人,直來直往,是缺乏政治學的認識的。當然,侯友宜一定不會認同「政治就是高明的騙術」之語,甚至會想以具體的實踐力量,擊破這樣的一個謬論。但是,他恐怕未曾想到的是,當前台灣的政壇,本就是一個大騙局,各色的政治人物以甘言謊語欺騙老百姓,老百姓慣於這種騙術的氛圍,早已分辨不出究竟是真心還是哄騙了,所顯現出來的「民意」,是否真具有其依從遵循的意義?侯友宜忘卻了「民意如流水」這句話的深意,駁倒侯友宜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問他,「你依從的是哪一個時期的民意」,相信也就能讓他啞口無言了。

「民意如流水」,其實說明了一個真理,簡單來說,「民意」是可以操弄的,任何擁有行政權、話語權、教育權、媒體權,集中財力,大肆鼓吹,都可以左右民意的動向。以侯友宜深心不以為然,抵死也不肯支持的「重啟核四」來說,所謂的「民意」,先是林義雄的鼓吹,引發出「我是人,我反核」的風潮,顯然是「反核」占了優勢;其後民進黨執政,更挾行政優勢,「非核家園」的口號,響徹雲霄,臻達於頂峰。可自民進黨執政之後,一連串的缺電、斷電、空污、缺水等問題叢生,「民意」又轉向於「擁核」,因此遂有「以核養綠」公投的通過。公投雖過,但由於民進黨視「反核」為神主牌,陽奉而陰違,蔑棄公投的效力,所以此番又有黃士修「重啟核四」的公投。在未開始公投正反方辨論之前,「民意」都是正方遠超於反方;但自民進黨毫不避諱地以公權力、公家資源大肆投入宣導後,反方又超過了正方。試問,究竟哪一種「民意」才是侯友宜所願意依從的?

核能問題,其實是科學問題,但近幾年來到底核能對人類是福是禍的議論,幾經科學討論,都仍然未有定論;侯友宜不是科學家,料想對此爭議的詳細內涵,也未必能夠了解;但很顯然地,他是相當主觀的接受了「反核」的觀點,所以從不表態支持,「民意」云云,其實只是他內心「私意」的假託而已。

民主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自己認定、相信的主張,侯友宜所持所信的,人人也應當給予尊重。既有此信守,依侯友宜直來直往的鐵漢風格,就應站出來反對,一如柯文哲、林姿妙、宋楚瑜一般,不表態,反而是悔吝集於一身的破口,給人太多想像及作文章的餘地。

論者可能從侯友宜的「不表態」中,窺出侯友宜因身在國民黨內,故為國民黨留了些顏面,不好當面吐嘈;但是,「重啟核四」,並非國民黨領銜提出的,又有何難言之隱呢?其實,這也正顯示了侯友宜骨子裡,對「民意」2字,還是有拿捏不準的疑慮。事實上,侯友宜是可以像同黨籍的林姿妙一般,索性就宣佈反對「核四公投」,或者更具智慧如柯文哲、宋楚瑜一樣,選定其所支持的項目,而其他的則任由選民作抉擇。

即便如此,侯友宜也還是對「民意」二字稍有隔膜的。身為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身兼新北市諸侯,又被寄託了相當大期許的侯友宜,只是隨波逐流於所謂如流水般的「民意」,是遠遠不夠的,而更應該具有堅定的信念,提出明確的主張,標列堅強的理由,說服民眾,引領民意。歷史上許許多多成功的、真正令人景仰的政治人物,莫不是饒具前瞻的眼光,帶領民眾一步步朝他的理想邁進的。

(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

#侯友宜 #民意 #一個 #公投 #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