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界對供電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自建綠電自力救濟成為主流;官方說法也顯示,未來幾年供電確實會出現缺口,更讓人憂慮的是:政府「新增供電多於減少核電」的保證,充滿著不確定性與風險。
核二、三應暫緩除役
四大公投後舉行的一場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企業界紛紛對缺電表達憂心,坦率一點的,如林伯豐直接說「政府的能源政策應檢討」,含蓄一點的,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以世界減碳趨勢為由,要求政府與民間合作解決用電問題。企業界對政府充裕供電與減碳都無信心,紛紛出手搶綠電,有些一口氣買下綠電業者未來20年的產能,如台積電;有些則「自力救濟」自蓋綠電,如台哥大。
四大公投中有兩項與能源政策有關,兩項都未通過,核四重啟確定落空,問題是:所有外在環境都已有巨大的變化,蔡政府仍「以不變應萬變」,繼續執行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可能為台灣帶來環境與能源災難,企業界憂心不已是有其道理的。
外在環境最大的改變,一個是用電需求早已迥異5年前的能源政策規畫。早先的規畫是把用電成長訂為1%左右,同時希望以節電減少需求,以天然氣機組代替核電,廢核後應該可以不缺電。但5年來用電成長高於預期,所謂節電更是荒誕,因為只要經濟持續成長、產業要發展、民眾生活品質要提升,用電必然增加,用電成長率已提高到超過2%。
更意外的是,中美貿易戰引來的台商回流投資、及台積電的半導體先進製程快速推進,用電量爆增,以去年而言,用電量增加幅度高達4.6%,遠遠超過官方預估的2.5%;而這種高成長率的情況預估還會持續數年。
國外大環境也有變化: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減碳更受重視,成為今日、甚至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議題,歐盟的碳關稅明年就上路;因減碳導致的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飆漲、全球性的「綠色通膨」也出現,與此同時,在2011年日本福島事件後衰退的核工業,因減碳的需要受到重視,可望迎來核電產業的復興。
蔡政府完全未根據這些變化對能源政策作調整,依舊以意識形態為本,頑固地執行廢核政策,不顧台灣將因此每年減少600億度排放與汙染都近零的核電。蔡政府說要以綠電替代核電,但實際上綠電進度落後,實質上也不可能取代穩定的核電,因此蔡政府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天然氣發電雖然排放與汙染低於煤電,但仍是以石化燃料為本的火力發電,這種能源結構未來必然無法達成減碳目標,台灣的出口有極大機率要繳交碳關稅,或甚至被禁。
各地停電事件頻傳
台灣企業搶綠電,除了因國內對用電大戶採購綠電的法令規定、擔心缺電等因素外,憂心因未達減碳目標而受國際經貿懲罰,預先「避險」,也是重要考量。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與工商團體座談提到電力問題時說,2025年核電除役後將減少387萬瓩,預估2021到2027年間,燃氣機組即淨增加1450萬瓩,新增的將高於除役的。但是這些「預計」要上線的燃氣機組所能提供的電力,因上線時間與核電機組退役的時間存在落差,因此是否能夠及時滿足國內電力的需求,不無疑慮;甚至其中有4部新增機組地點未定,裝置容量共490萬瓩,這些燃氣機組能否按計畫如期上線,也存在很大的變數。
細算下來,過去2年台電的備轉容量率平均已在10%以下,明年將降到5%以下,後年核三除役後情況更嚴峻,這數字還包含容量因子低又不穩定的綠電,台灣實質上早已處在缺電邊緣,去年兩次大停電就是明證。未來幾年情況會更惡化,近來各地預警停電事件頻傳、秋冬之際核電機組仍要近百分之百供電等情況,就可得出真實的供電情況,這不是官員一句「能源轉型過渡期」的官話就能呼攏過去。即使天然氣發電如期完成、解決缺電問題後,長期的減碳問題仍無法解決,台灣的碳排勢必惡化。
核四應繼續封存為未來保留重啟的可能性,核二、三應暫緩除役,一來作為短期供電缺口的救援角色,二來,希望蔡政府能根據國內外情況的變化,以專業方式檢討與修正能源政策,切勿為了「神主牌」而輕言廢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