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9日,行政院長閰錫山率中央政府遷移台北,兩岸分裂底定。
1950年3月1日,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宣告復行視事,重任總統,陳誠經立法院同意出任行政院長,7月,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國國民黨改造案》,進行黨組織的整頓。
鑒於內戰期間對於學生運動的束手無策,國民黨特別成立直屬中央的知識青年黨部,而自12月起,陸續在台大、師院、台灣省立農學院、台灣省立工學院、台灣省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等各大學和專科學校設立知青黨部。
根據《中國國民黨中央直屬知識青年黨部組織規程》第11條之規定:「本黨部採祕密方式,對外絕不公開。」知青黨部的主任委員是在學校擔任行政職務最高的黨員,多數是校長,傅斯年非國民黨員,因此台大黨部主委是政治學系教授兼訓導長傅啟學,而師院主委就是校長劉真。
知青黨部被賦以安定校園和政治偵防的重要責任,各大學黨部最基層的學生小組工作甚至包括社會動態調查以及防諜肅奸,知青黨部的應用表單中有人事調查表,要求黨員要針對優秀同學、特種人才、和匪諜嫌疑分子作成登記,更者,還要求黨員針對每一院、系、科、班級及住地裡人事上的特殊情形作成紀錄,以幫助黨部決定應攻應守的作戰策略。
由此可以想見,國民黨明暗交織的組織網絡,對大學裡每個個人的影響或監控,乃在大學校園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權力結構和控制體系,相對於鬆散的教師群體或學生群眾,國民黨員的集體意志和行動,可以很輕易地讓國民黨取得左右大學校務會議以下的各級決策會議以及各級學生自治團體決定的機會,從而也能夠在精確的計算後,左右學生自治的選舉結果。
《中國國民黨黨章》規定入黨最低年齡為18歲,為了使青年運動覆蓋中學生,國民黨則有必要在黨以外發展青年組織,於是而有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在1952年10月由行政院長陳誠依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擬議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籌組原則》訓令由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設立,救國團最初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負責執行青年軍事訓練教育,國防部學生軍訓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即為蔣經國,蔣經國復經總統府參軍長桂永清建請總統蔣中正聘任為救國團主任。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籌組原則》規定,高中以上學生一律參加救國團,社會青年則以16歲以上、未滿25歲合於規定標準者得以參加。為實施軍訓教育,救國團乃全面在各高中、大專院校派駐教官,並在各校成立救國團大隊。
而依國民黨《健全各種青年團體與黨的基層組織配合推行總動員工作實施辦法》之規定,救國團在各校之組織建立以後,各校社團除學術性者,應於保留並由各校訓導處督導加強其工作外,其他康樂性、政治性、服務性之各種社團,均一律歸併於救國團,以求工作領導之統一。
國民黨復訂定《本黨領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各級組織簡則》,在救國團內設立第九知青黨部,而由此在各大學已設立知青黨部的基礎上,再將各校學生納編入國民黨實際領導的各校救國團大隊。在既有的訓育行政下,教育部訓育委員會通過各大學訓導處指導各校學生自治團體,而透過救國團和救國團對各個學校訓導處課外活動組的領導,國民黨黨國體制對大學社團的影響乃更加全面而深入。
1964年救國團總團部乃訂頒《輔導學校團委會工作要點》,明定大專校院的校園工作以加強輔導學生從事社團活動為中心,從此學生社團負責人或幹部研習輔導訓練,也成為大學團委會和訓育單位的重要業務。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周五刊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