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又搞「國家隊」了,這回是量子技術。把群眾運動的本事發揚光大到產業發展上,也算是法匠治國一大特色吧!政府趕時髦,想搭「量子」的順風車不是什麼新聞了,蔡政府上任以來曾推出了多項産業發展政策,包括AI、智慧醫療、5+2等產業,而今安在?不但其成果乏善可陳,其布陣方向也幾乎看不到專業的「策略鑿痕」。

全球量子科技技術蓬勃發展,科技部7日宣布,將攜手中研院、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等部會成立台灣量子國家隊,預計5年總計投入80億元進行量子科技技術研發,代表台灣邁向量子世代,包括鴻海、半導體龍頭廠商將加入國家隊。量子技術目前尚處於萌芽階段,其技術可靠性及行業標準有待建立,產業結構也未形成,而周邊技術產業鏈也未開發成熟,這些特質與台灣所熟悉的垂直分工、產品代工的經營模式大相逕庭,必須長期布局才能克竟全功。

新興科技全球競爭,但政府的「量子國家隊」完全看不到「創新」的味道,策略目標含混,戰術布局依然疊床架屋、老招舊瓶,僵硬的規畫、缺乏產官學連結及其共識認知機制,「量子國家隊」顯然就是一廂情願的線性布局,「雨露均霑、大家有獎」的大內宣。以資源小國如台灣,新興的科技發展是必須講「策略」的!

從產業領導力來看,業學界菁英普徧認為:科技產業必須由科技人來經營。對於萌芽期的量子科技,產業應用包山包海,故專業的領導力、組織、科技系統的聯結、策略方向尤為關鍵。檢視「邁向台灣量子新世代」的計畫,首先,領導者都非量子技術專業,(科技部吳長政忠是土木背景、中研院長廖俊智是化學背景、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是機械背景。用工程「匠」的角度來詮釋科學「師」的內涵本身就存在相當程度的謬誤,前者是以資料及經驗法則的「工匠」精神,重視的是經濟利益及市場競爭力;後者是科學為主的實證主義,重視的是對自然界真理的追求;不知「師」、「匠」之分恐有資源錯置之虞。

姑且不論台灣在量子技術上投入是否較遲,台灣從未發展過獨步全球尖端的領先科技,也從來未能從基礎科技成功孕育成產業的經驗。量子技術的産業領導力在尖端研發、全球領先、長期布局等方面,即以我們在領導力、人才、技術、經費、市場應用、經營規模等皆不如人的狀況下,投入此最尖端科技應該是個值得深思的議題,雖然政府宣稱這個計畫是個策略性的部署,但這個畫大餅的計畫總體策略目標仍舊不明,是為產業振興發展?為廣植科技實力?為時髦?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不論任何新興産業的發展,科學商業化必須建構在堅實的技術系統上,其中包括產學研對科技吸收消化的能力、科技機構間的連結、創建供應端專業化技術能力、創造多元化市場應用能力等四大項。但在「量子國家隊」的布陣中,政府對量子科技投入研發經費,自2021年至2025年共80億元。其中科技部5年投入40億元,明年預計16億元,由學界提出目標型研究計畫。經濟部5年則有18億元,中研院22億元,主要是建立量子科技研究基地。雖有部分科技廠商加入「國家隊」的行列中,這種區塊式的布局,由中研院主導,分別由經濟部、教育部、中研院、科技部領軍各司其職,缺乏系統整合機制,多頭馬車的執行與決策也會變得缺乏效率,這也從來不是台灣產官學的強項,技術系統的建設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再看看預算與人才的問題。政府規畫5年80億新台幣的預算,其投資金額與大陸相去甚遠,甚至不如美國一些私人企業的投資額度。政府宣稱「量子國家隊」可以建置量子科技研發與晶片國家隊,但事實上,自從1980年代新量子革命後,現代以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為主軸的量子技術遠非傳統的量子力學所能涵蓋,軟硬體設施的備置需賴大量資金及人力的長期投入;而量子晶片與傳統半導體晶片更有截然不同的演算法。台灣在這方面的人才都明顯不足,跨行轉型並非一蹴可及,資金不足、人才不夠也不是政府幾句宣誓就夠了。

我們總是看到政府在搞「國家隊」,但遺憾的是:政府蹭全球產業發展的熱度,但輕忽國家創新系統及技術系統的長期布局。不切實際搞短線操作,讓產業科技長期遲滯不前,過去阿扁時代,「兩兆雙星」是如此,現在依然老調重彈,不知何時是個頭?台灣產業未來令人憂心!(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量子 #國家隊 #技術 #科技部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