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14日,蘇軍撤出長春,共軍即以3萬之眾圍攻之,政府先遣之保警總隊抵抗不敵,18日,共軍據長春。這天,馬歇爾自美返華,回到重慶。次日晚,蔣與馬談話,馬主張對共採取妥協辦法。據馬歇爾自述:
余(馬)返渝後,第一次與委員長會晤時,委員長即坦然告余一般情況如下:第一,中共無意履行協定。……第二,政府在滿各師,現有遭遇殲滅之虞。第三,不但前進恐不可能,且似有撤退必要。第四,委員長擬將全部軍隊撤出滿洲,並將滿洲事件,提交國際解決。
馬不同意蔣之意見,認為中共攻擊長春,顯係違反規定;而國方之措施,「亦屬過份挑釁,有時甚且愚昧。」認為「妥協且將更有利於政府,遠較撤出為佳。」翌夕,馬再晤蔣,蔣已不復言撤退之事,要求美船代運兩個軍前往東北。為馬所拒。
為此,政府的政協代表王世杰、陳立夫、卲力子、孫科、張厲生、張群等,即於20日晚間在吳鐵城寓商討對策,王力主以忍耐之態度與中共妥協,且與卲指責陳立夫過去數月鼓勵黨內倡異論,以增加對外接洽之困難。陳則力辯。
次日,蔣召集以上諸人在林園官邸會商,研究當前局勢及召開國民大會問題,所獲結論:認為共方條件至為苛刻,堅持國民政府委員名額須14名(包括民主同盟);行政院須占6席,並須充任副院長、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及軍政、財政、內政3部次長。表示如政府不改組,則共黨亦不參加國民大會。國方判斷共方並無急求解決之意。希於5月5日前改組政府,恐不可能,而國大之召開,亦難獲得協議。
問題的癥結仍在東北,其焦點則為長春問題。周恩來在22日花了兩個半小時,向馬歇爾指控國民黨屢次破壞協議,尤其是東北問題,周說:「1、2、3,3個月,中國國民黨的軍隊一直在打我們」。至於中共為何奪取長春?周說:「我們方面是願意實現3月27日的指令(停戰協議)的,而國民黨則不願,反用武力侵占了我們7個城市。鑒於他們占了我們的地方,我們遂也進占了長春。」周說:「我們一直是願意遵守停戰協定的。但國民黨不要停戰,要打我們,造成現在的局面。」
但馬對周的一面之詞,並不完全相信,也指責共方在談判中不實行協議。
關於接收東北主權問題,馬歇爾不能同意周恩來之詭辯。周說:「中心的問題是所謂接收主權,但接收,首先是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第二是由蘇聯移交。現在這些均不存在。某些地方,過去如停戰了,還可向蘇軍接收,因不停戰,以致某些地方由我方(中共)接收了,那裡已無主權問題。」意思說不停戰非中共之過也,而由中共接收,也就是恢復中國的主權了。所以馬歇爾告訴第三方面人士張君勵、羅隆基說:「周為他(馬)未遇過的外交對手」。
馬也責備國方:「每不遵守協商條件,予共方以口實,因之以小失大。……結果招致今日東北之不利形勢。」馬且對三人小組國方代表徐永昌說:「周恩來精敏異常,為鮮見之人物。」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周四刊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