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能源部2日宣布本月起全面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成為歐洲首個擺脫俄國能源供應的國家。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呼籲歐洲國家跟進,並稱「如果我們能做到,歐洲其他地方也做得到」。
立陶宛的行動獲得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的響應。但是波羅的海三小國總人口不到620萬人,如此規模的抵制如同一根刺針,能對俄羅斯造成多大的殺傷力呢?
另一方面,俄國外長拉夫羅夫1日訪問印度後,印度決定從俄羅斯方面購買更多商品和能源,儼然是對俄國雪中送炭爐。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全球人口第二大國,對俄羅斯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超大市場。印度在俄烏戰爭中,奉行中立路線。新德里雖然呼籲俄烏雙方立即停火,但拒絕譴責莫斯科。在聯合國關於俄烏戰爭的決議中,印度也投了棄權票。
媒體報導,印度去年全年自俄羅斯進口原油1600萬桶。俄羅斯遭到西方國家制裁後,俄國原油價格下跌,印度立即購買了1300萬桶。印度鋼鐵部長也表示,印度考慮加倍進口俄國焦煤用於生產印度鋼鐵。此外,印度最近還簽署了一份購買4.5萬噸俄羅斯葵花籽油的協議。
立陶宛以正義的化身自居,卻未衡量自身斤兩。針刺般的抵制,能夠抗衡印度的炭爐嗎?立陶宛天真的作法代表國際正義,但是與成熟的國際現實相比,高下立判。也成為俄烏之戰中的小插曲。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