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通過組織調整,對6個部會加以調整,環境保護署改制為環境部,農委會改制為農業部,原子能委員會調整為核能安全委員會,經濟部商業司升格為商業發展署、礦物局和地質調查所整併,交通部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內政部營建署改設國土管理署和國家公園署、役政署併入部本部。民進黨立院黨團表示內部意見還要整合,本會期來不及審查;在野黨則表態支持其大方向,但會嚴格審查,避免意識形態及政治凌駕專業。

三大缺失須力圖改進

綜觀蔡政府6年來的人事約有三大缺失,必須力圖改善:一是組織調整延宕遲滯,影響施政效能;二是政治任命嚴重,衝擊施政能力;三是黨意凌駕專業,阻礙部會施政。這些問題若無法迅速改善,在蔡政府最後兩年恐將讓行政院問題叢生,降低民眾對民進黨政府的信賴度,甚至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

首先,由於經濟、社會和科技快速變遷,政府部會必須順應調整。若組織調整過快過大,會讓人民有不穩定之感;但若調整速度過慢,無法跟上時代脈動,必將成為國家進步的絆腳石。蔡政府的組織調整速度的確有延宕現象。此波政院改組,是10年前啟動的「中央政府組織再造」最後部分;組織改造將原來37個機構改造為33個,馬政府完成了約2/3,蔡政府再完成1/3,但目前已過6年卻還差臨門一腳,民進黨立院黨團意見也未能整合,需要加油。

部會無法有效調整,並清楚界定權責,會讓一些業務權責歸屬不清,部會間互踢皮球;若政院又未能積極發揮協調效能,弊病會日益嚴重,甚至成為媒體焦點之後,才會迫使部會務實檢討解決問題。例如「長照」照顧假的問題就在衛福部和勞動部之間互推,行政院卻未能責成政務委員及早協調、解決問題。本次調整,經濟部商業司調高位階為「商業發展署」,重視服務業值得肯定;但原來經濟部提出的「中小企業處」升格卻已經消失,對照韓國甚至有「中小企業創業部」,顯示政院洞見不足,未來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可能會淪為口號,對產業結構和所得分配愈加不利。

此外,組改計畫是10年前定下的,目前社會情況已有不同,有必要重新審視,務求能符合當今需要。例如,房價近年持續飆升,嚴重衝擊年輕人結婚生子,「社會住宅」卻推動無力。新加坡曾設「建屋發展局」專責此事,美國有「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德國也有「聯邦房屋、都市發展及建設部」,都值得政院組改參考。

外行領導內行阻效能

其次,是蔡政府人事的政治任命過多,衝擊了施政專業。幾年前,讓國人大開眼界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居然會弄不清楚ASEAN和TPP,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完全不懂該會的核心業務,當然都不太可能提出前瞻性政策。而出身法律系、只有智財權經驗的王美花出任經濟部長,鬧出申請CPTPP的時間晚了中國大陸1周的糗事,當然也不令人意外。

此外,APEC即將在本月下旬召開「貿易部長」實體會議,身為成員之一的台灣,理當由主管貿易的經濟部長出席,而目前我國申請加入CPTPP正需要爭取其11個成員國支持,這11個成員剛好也都是APEC成員,負責加入CPTPP業務的經濟部長責無旁貸應該出席並爭取,但居然由政務委員鄧振中出席,令各方感到意外,政院沒有任何說明。一般部會的政治任命影響可能還不大,但專業部會的政治任命就會像賭博一般,運氣不好時連國運都賠上。

蔡政府的第三個大問題,是透過不需公務員資格的機要任命,將黨部人事安插到各個部會,主導、監督各部會施政,看來是想要避免政策傷到政黨選票。這種學自蘇維埃的機制,曾經被國共兩黨學習仿效,但國民黨在台灣民主化後已逐漸放棄,尊重部會的施政自主權;而民進黨派任部會的代表卻非如此,造成「外行領導內行」,嚴重打擊官僚士氣。其結果將導致部會積極性逐漸消失,凡事秉承上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刻意怠惰推諉,對國家社會發展絕非好事。

行政院組織改造符合時代需要,我們樂觀其成。但若無法處理上述用人問題,民進黨的國家治理效能將會問題叢生,並付出相應的政治代價。

#部會 #政院 #調整 #蔡政府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