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令人討厭,但是卻很難輕易管理。更何況彌爾頓1643年提出且沿用至今的言論自由學理基礎,本來就是讓民眾自己判斷。
網路時代,假訊息到處流竄。以影響力速度而論,跟股票有關的金融假訊息發威最快。檢視許多新聞報導可知,每次造謠,股市往往應聲上漲或下跌,然後又修正。由此可見,傳播學界的「魔彈理論」或是「皮下注射理論」仍然有一定的解釋力。
筆者在東吳大學「產業公平競爭及與消費者保護」研討會曾撰文分析:做好實名制,言責自負,才是最好的方法。回顧過去金融假訊息的案例,也可以證明假訊息的不好管理。例如台新金控在2008年就曾經因為網路假訊息而深受其害,網路謠言稱其資金不足即將被政府接管。這種消息,一看就很難相信,當時卻造成該金控公司股價爆量下殺跌停,公司商譽受到重創,許多無辜股民荷包失血。
透過故意散布流言,或是不實資料來影響股價的股價炒作案,一般稱為股市禿鷹案,比較正式的名詞是「非交易型的操縱方式」,又稱為「資訊型」的操縱行為,案例非常多。股市禿鷹藉由假資訊的發布,試圖影響股市,從而獲取龐大的價差,當然違反了《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的規定。
有人或許會建議,既然假訊息這麼討厭,那麼何不想出一個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讓假訊息難以出現,或是一旦出現就很快被下架呢?前提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輕易判別訊息真假,這樣才可行。問題在於:有嗎?恐怕沒有。
正因為沒有可以輕易判斷訊息真假的方法,所以不能隨便管制訊息。至於理由,彌爾頓在17世紀已經講得很清楚,就不贅述了。
進一步來看,既然股市禿鷹這麼讓人覺得討厭,那麼過去因為違反《證券交易法》第155條而定罪的實際案例有多少呢?台灣證券交易所監視部專員曾經研究指出,定罪其實極少。
何以如此?與事實明顯不符的假訊息當然很容易被駁倒,但是有很多假訊息卻是未經證實,或是根本無從證實。舉例來說,如果新聞報導或是網路訊息指稱美國聯準會可能會繼續升息,會嚴重衝擊美股,進而影響台股。萬一台股真的大跌,但是後來聯準會卻沒有升息,請問這算是假訊息嗎?
又例如預言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將會在9月出現重大變化,不管是俄羅斯總統下台或是烏克蘭總統逃亡,能源問題會獲得緩解,有利於全球經濟。萬一全球股市因此大漲,但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卻沒出現重大變化,請問這又算是假訊息嗎?
前述這一類訊息,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造成利空、利多訊息不停交戰。如果想禁止這種金融訊息發布,股民未必接受。不管多頭或空頭想控告對方製造假訊息,官司動輒數年,終究難以定罪。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