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負債全國第一的惡名,對高雄市民而言早已是「高雄的日常」,非常無感。無感到就算選舉拿出來檢討批評,也會被有心人士帶風向,大罵冷飯熱炒毫無新意,一副逼迫高雄市民非得把負債苦果甘之如飴才行。如此唾面自乾的歪風成習,堪稱民主治理的經典案例。

幾年下來,高雄明明不時傳出重劃開發的宣傳新聞,而重劃地標售而得的價款,正是市庫解渴的甘霖。有新聞指出,全國已辦理完成之市地重劃區計1109區,總面積約1萬8265公頃,相當於700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公辦重劃面積最大的正是高雄,達3600公頃,共有124個公辦重劃區,數量輾壓其他五都。

最令人不解的是,高雄負債累累,按理有全國公辦重劃面積最大的潛在歲入來源,應能有效消弭負債。然而高雄重劃越來越多,負債卻是不減反增;更因重劃開發額外增加過多的建築土地供給,結果高雄空屋數破十萬戶高居全台第二。難怪人民會質疑政府正是炒房的最大幫凶,而高雄市府卯勁開發重劃區土地,讓市政府成為建商財團最大的上游原物料廠商,自然是難辭其咎。

建商財團在高雄發展蒸蒸日上,從高雄賣地之勤快來看,想必市府與市長陳其邁都是喜聞樂見。市長陳其邁上任以來,自我標榜政績之一就是促參成效,例如日前又有市政宣傳性質新聞報導,高雄辦理國內最大公辦都更案,請來國際大師操刀設計,正是總投資額達750億元的高雄亞灣「特貿三」。

先不說該案未來是否可能因高市府規劃不善,讓「全台最大的5G AIoT的試驗場域」餅畫太大招商不利,反而變成全台最大爛尾樓的疑慮。光是該促參案進行多年未果,「韓下邁上」後不久就成案。箇中原因並不是因為換了市長換了手氣,而是將原本可做住宅使用之容積包括基準容積10%,提高到住宅使用比例至50%,讓建商願意投資,本身就有待公議。

說穿了,就跟某些人仇視ECFA一樣——讓利,結果變成是高市府透過公權力大大讓利給建商。畢竟在高雄的地上權開發案本身誘因就比較小,而這個開發案的總金額號稱全國史上最高,如果不能得到更具體的開發利益,相信得標建商也不會有意願冒史上最大的風險投資。

但「讓出的利」當中,有無混水摸魚之處,變成特定人士的錢水財庫,就有待釐清。畢竟包括綠營在內的柯文哲在北市長上任後,就認為過去北市府執行的多件BOT案藉BOT之名,對財團行大讓利之實,鎖定大巨蛋等五大案優先處理,要求重談回饋機制、提高權利金,成立廉政委員會調查,質疑者也多次表示「如果這不是弊案,什麼才叫弊案?」高雄市民也應拿出同樣的標準檢視特貿三促參案,讓政治更加清明才對。

昔有司馬家族東晉王朝朝綱腐敗到要與王氏家族為主的各大士族妥協,才能維持搖搖欲墜的政權,被譏為是「王與馬,共天下」。如今的高雄,難道市政府已經頹敗到必須與建商共治城市,透過不斷割地、讓利才能維持市府施政?市長陳其邁必須深思,否則「建與邁,共高雄」事小,賤(建)賣(邁)高雄土地惡名纏身會讓其一世英明毀於一旦。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高雄 #建商 #負債 #重劃 #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