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各界熱議「麥卡錫訪台」。彷彿從裴洛西去年的「驚天訪台」後,美國議長訪台變成一個「必答題」;尤其習慣於「從自我看世界」的台灣人很容易認為:「他們愛台就應該訪台」!

可是假如從麥卡錫的角度看,此行是他當前的急辦要務嗎?甚至,此行對他的政治投資,利害勝算如何?

首先,國人對於美國議長貴為僅次於副總統的元首繼承人一事充滿了遐想,彷彿「準總統」就在眼前。但是美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正副總統同時出事,而由議長代行元首的例子,以後發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換言之,議長「備位元首」只是個看得著卻用不到的虛銜。而國人恐怕不相信的是:美國議長竟然逐漸變成美國政壇折舊率最高、最棘手的職位之一;還曾經有人被黃袍加身,卻急忙脫下的前例。

我兩度派駐華府駐美代表處工作期間,曾接觸過兩位後來擔任議長的政界人士。一為金瑞契(Newt Gingrich),一為裴洛西。

金瑞契跟我1980年代初識時僅為共和黨新進眾議員,1995年獲選國會議長,還曾獲選《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1997年他先後訪問大陸與台灣,沒想到隔年(1998)國會選舉共和黨慘敗,媒體將之歸咎於金氏領導無方,若干眾院同僚更醞釀「政變」罷黜他的議長職位。在不敵各方壓力之下,金氏被迫請辭。在卸任前最後主持的一場會議中,他直率地表示,很高興以後不再與「食人族」打交道了!

裴洛西已為國人熟悉,我1990年代擔任駐美國會組長時,裴氏適為眾院情報委員會成員。有次我因公前往拜會,結果她在議場忙碌,我直奔議場,跟她邊走邊談,希望在她驅車趕往下一行程前完成簡報。不料她竟邀我同車,車上她一邊聽我陳述、一邊掏鏡整理儀容,準備下車後繼續光鮮跑攤。這種強勢灑脫與重視形象的女性特質,在美國政界群「雄」之中備顯凸出。難怪兩度擔任議長,訪台爭議中一「婦」當關、萬夫莫敵!

在金瑞契與裴洛西之間的三位議長是共和黨的海斯特(Dennis Hastert)、貝納(John Boehner)與賴恩(Paul Ryan),不幸的是三人均未留下令人懷念的紀錄。

海氏任期最長(1999~2007年),但是卸任後因為性侵幼童被判入獄。裴氏接其遺缺(2007~2011年),卸任後由貝納接任。貝氏任內(2011~2015年)杯葛白宮多項法案,反遭歐巴馬否決。他改採妥協政策,結果被同黨保守派議員醞釀罷免,他無奈於2015年請辭。

貝納下台後,首先競選議長者就是今天國人熟悉的麥卡錫。但是黨內同僚認為他跟貝納作風一樣,反而支持無意參選的賴恩。賴氏2015年勉強接任後,旋於2018年宣稱因「家庭原因」請辭退休,傳說與同黨川普總統有關。已卸任多年的前任議長裴洛西,爰於2019年回鍋接任,直到今年初。

在這長達30年的議長大風吹後,麥卡錫終於圓了議長夢。但他是在歷經15輪投票後勉強當選,期間為了避免再嘗2015年競選議長時的敗績,對於黨內極端保守派同僚的杯葛大幅讓步;同意給予後者干預美國財政預算、調查司法情報機構與介入國會重要人事,甚至可罷黜議長的權力。因此,美國輿論界已近乎蓋棺論定地預言麥氏將成為「傀儡議長」,CNN更挖苦地說他已自宮(neuter)議長大部分原有的影響力。

今日美國議長權力式微,實與美國兩黨惡鬥有關;其間又涉及共和黨內派系競爭白熱化。麥氏好不容易圓的究竟是美夢,還是步上金瑞契等前輩的「噩夢」,有待觀察。但是,毫無疑問的,他眼下急待償還的國內「政債」超多,訪台應非優先急務。此外,身為一個菜鳥議長,他與裴洛西資深議長畢業旅行的性質不同,必須仔細盤點訪台的利弊得失,尤其其間涉及複雜的美中台互動關係。

因此,我今年初跟友人打賭:麥氏不可能在一、兩年內訪台。除非麥氏被眾院友台的極端保守派同僚「施壓訪台」,想藉之挑釁大陸、刷存在感,讓北京與拜登政府難堪。果真如此,就涉及美國的內部黨爭,跟愛不愛台沒有太大關係。

無論如何,面對美國這麼一個政治人物的訪台,再進一步深思「裴洛西後遺症」,台灣人還興奮地抱著「議長情結」寄予厚望嗎?

(作者為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議長 #訪台 #美國 #裴洛西 #麥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