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武漢大學對年輕人演講。舉德國和法國為例說,不同文、不同種的兩個國家相互爭戰百年,世仇都可以化解,為什麼兩岸做不到?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當場邀請武漢大學的陸生今年夏天到台灣homestay,要讓兩岸的年輕人多接觸、多了解,增加一分友善,減少一分敵意。這場演講,說明了許多事。
馬英九用德國跟法國的關係,來比喻兩岸。不會是有意的把兩岸比喻成兩國的關係。而是直覺的,想以「世仇」的關係,來講化解仇恨的重要。因為,對國民黨來說,國共內戰下的國共兩黨,是有「世仇」的。我身邊一些外省的好朋友,都曾跟我講過,他們在大陸的家人,曾受過怎樣的磨難。唉,內戰就是這樣啊。國民黨也是抓、關、殺共產黨啊。
馬英九不是第一次以德法來形容兩岸關係。2016年他還在任,接見賓客時,就曾經講過一模一樣的話。可見,這樣的「世仇」感慨,於他,是多麼深植內心。所以,他的角度,是「化解世仇」的角度。而這樣的角度,對於台灣許多藍營的人,是特別可以接受的。台獨的人,很高興馬英九用德法兩國來形容兩岸,但不樂意「化解仇恨」。統派的人,則對德法論,不能認同。
以德法兩國關係,來比喻兩岸,當然是不倫不類的。德法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是兩國的關係。兩岸則是同文同種,同一國家,只是因為內戰分裂。但這是馬英九的執念,他就是堅持要這樣來形容兩岸。用這個來講他的論點。
他的論點是,人家那樣的世仇都可以化解了。沒有道理兩岸的仇恨不能化解。而他的解方,是年輕人多交流,就能降低敵意。
馬英九的解方有沒有道理?無論如何,兩岸多交流,總是好的。但是,交流能不能真正有效降低敵意,卻更需要大環境的長期配合。包括雙方的定位是什麼?雙方的目標是不是一致?還有,其中一方是不是一直執意在更改定位與目標?
兩岸自從在沒有停火協議,沒有和平協議的狀況下停火,至今交流,已經將近40年。九二共識,都已經31年了。但是,為什麼台灣對大陸的敵意,不斷升高呢?為什麼台灣反對統一,支持台獨的聲音,也不斷升高呢?
就以兩岸年輕人交流來說,台灣年輕人到大陸交流,大陸無比歡迎,但台灣當局這裡,各種阻礙與恐嚇。大陸年輕人到台灣交流,阻礙重重,卡關的,依然是台灣當局。不只年輕人,其實所有兩岸交流的障礙,都在台灣。而且台灣當局,還在不斷的提高障礙的高度。
交流了幾十年。特別是在馬執政的8年,在大陸全力配合下,兩岸交流,達到新高度。為什麼在馬英九執政時,發生太陽花反服貿?為什麼一舉冷凍了兩岸?為什麼台灣的台獨氣焰囂張?因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無法真正為兩岸的交流紮根。反而為台獨添磚加瓦。當政策為台獨提供源源不絕的種子,兩岸關係,當然只會倒退。
馬英九的大陸行,為兩岸冰凍的關係,溫了一把。但我們還是要看仔細。兩岸關係,到底是為什麼會冰凍?台灣人,能不能在鋪天蓋地的台獨氛圍與洗腦裡,醒過來?能不能在美國的掌控裡逃脫?(作者為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