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開放機關團體預約參觀。(巫靜婷攝)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開放機關團體預約參觀。(巫靜婷攝)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為大湖鄉增添1處科普戶外教學場域。(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為大湖鄉增添1處科普戶外教學場域。(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為大湖鄉增添1處科普戶外教學場域。(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為大湖鄉增添1處科普戶外教學場域。(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提供/巫靜婷苗栗傳真)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建物裡看得見修復後的日式門窗。(巫靜婷攝)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建物裡看得見修復後的日式門窗。(巫靜婷攝)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成功活化園區內苗栗縣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將老舊倉庫布置成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室,近期開放機關團體預約參觀,助理研究員李怡蓓表示,展示室分為3大主題分別為天敵昆蟲、微生物活菌及草莓新品種研發,傳遞科普知識也守護歷史文化。

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建於日據時代,2017年正式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過去因實驗場域不開放民眾參觀,藏身園區內的歷史建築鮮少人知,暫時做為倉庫,農改場去年配合農委會環境教育政策,開放民眾自由進出園區後,也規畫歷史建築再利用,去年底完工。

李怡蓓指出,歷史建築有人氣、有人管理,才不會一直衰敗下去,活化日式歷史建築做為展示室,一方面改善原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也能守望歷史建築,若有損壞可即時提報文觀局爭取經費修繕。

生物防治分場早年是蠶絲改良場,歷史建築「原大湖蠶業改良場建築群」是當年的蠶室,蠶業沒落後,轉而研究農業天敵昆蟲,閒置的日式建築群內擺放最新的研究成果,布展不影響建築結構,外觀能維持原有建築樣貌。

生物防治分場在展示室設置Q版基徵草蛉意象,營造打卡點,展示內容不僅生動活潑,也兼具知識與趣味性。李怡蓓說,機關團體行文至生物防治分場預約參觀,分場除了將安排人員導覽解說,還會展示活體,為偏鄉增添1處科普戶外教學場,學子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更了解大湖在地產業。

#歷史建築 #展示室 #分場 #生物防治 #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