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已播畢,但戲劇內容與史實有所出入,迄今討論熱度不墜。作家楊渡認為,身為美國駐廈門領事的男主角李仙得,在劇中代表「美國的符號」,甚至能直接獲得不受滿清政府管轄的原住民頭目卓杞篤的信任,但卓最後仍是與台灣一同被出賣,不經讓人反思,「卓是台灣命運的象徵嗎?」
《斯卡羅》開播時,楊渡批評李仙得為「賣台第一人」,引發熱議。馬英九基金會28日晚間舉辦「《斯卡羅》的史實與演繹」講座,楊渡再度分析該角色與連續劇相關時代背景。
前總統馬英九表示,收看歷史連續劇,不光只是欣賞當中的故事、風土與人情,《斯卡羅》男主角是法國人的李仙得,幫日本人打台灣人,在美國、韓國與日本都很吃得開,也是因為對局勢情況很了解,因此希望拍攝與收看都從客觀角度出發,不要過度美化,也不要過度醜化。
楊渡表示,1867年3月在恆春爆發美國船員遭原住民殺害「羅發號船難事件」,李仙得在4月來台處理此事失敗,6月則二度帶了一名副領事抵台,途中還特地前往基隆參觀煤礦,煤礦又是重要能源,「他們有沒有其他的居心或想法?」
同年10月,李仙得造訪恆春郊外一處名叫「出火」的地方,與當地原住民「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商討這起事件,最後雙方簽訂和平協議,李仙得的談判獲得勝利,也獲得卓杞篤的信任。
李仙得1869年又再來台,特地前往拜訪卓杞篤,甚至還準備了180碼的紅色羽緞、一把小手槍、一枝單管獵槍、象牙小望遠鏡以及一箱琴酒作為伴手禮,相關紀載都以文字留下紀錄。
此後,李仙得在一趟返美途中,將幾幅台灣南部地圖及恆春半島詳略,都一起交給日本。卓杞篤與台灣一起被李仙得出賣。
1872年12月12 日,李仙得正式辭去美國領事職位,為日本外交部工作,並成為關鍵人物。從牡丹社事件開始,並引導日本併吞琉球,再利用滿清政府國際法觀念不足,不只讓日本有藉能攻打台灣,甚至還使日方有意將台灣當作殖民地。李仙得可說是日本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
楊渡在個人著作《有溫度的台灣史》中,將李仙得評為「賣台第一人」,連續劇開播之後,也將自己的書籍送給《斯卡羅》原著小說《傀儡花》作者陳耀昌,表達對這段歷史的看法。不過,對於公視採取虛實交錯的拍攝手法,「一下是歷史,一下是虛構連續劇」,楊渡表達不能認同,強調歷史思考不能去脈絡化。
楊渡特別提到,李仙得這號人物,其實對日本來說,完全不重要,最近之所以變成政治符號,在於《斯卡羅》把李仙得打造成「美國的符號」,卓杞篤則身為原住民頭目,是一位不受清朝政府管轄的政治代表,卻能直接與美國簽約,「政治上被作成這個點來宣傳」。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台灣也陸續進入幾個殖民階段,楊渡認為,特別是在蒸汽機出現之後的第二波全球化,列強都在尋找具有能源或具戰略功能的基地,台灣坐擁相關條件,又位在大陸旁邊,還是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前線的戰場,因此很像敲門磚,以此為據點,想要對外發動戰爭,或對內經營貿易,都能找到可行之路。因此,從李仙得與卓杞篤的互動來看,不經讓人反思,「卓是台灣命運的象徵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