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沿海鄉鎮是文蛤、牡蠣重要產地,若遇天災或人為汙染導致大量暴斃,漁民濫倒在荒地堆積如山,散發惡臭擾人,雲林縣府農業局、環保局、水利處近期在口湖鄉下崙地區設置一處廣達1公頃的堆置區解決,使文蛤殼、牡蠣殼循環再利用。
面積約1公頃的口湖鄉殼貝類暫置區,接近箔子寮漁港,縣府為有效管理,設置電動門、圍籬220公尺、車棚架、貨櫃屋、水塔、流動式廁所、埋入式汙水儲存槽、監視器,目前進度已達成9成5,只剩網路尚未通,預估11月起啟用,縣長張麗善今(20日)前往勘查。
張麗善表示,口湖鄉養殖大量文蛤、牡蠣,近年極端氣候影響,春夏季節交替時容易致使貝類出現大量暴斃,導致大量廢棄殼貝被隨處丟棄,惡臭又孳生蚊蠅,居民生活品質惡劣,她責成縣府團隊解決,農業局、環保局、水利處共同爭取中央補助。
張麗善說,以後漁民都可把文蛤殼或牡蠣殼運來暫置區,但請漁民把肉清洗乾淨再拿來,以免暫置區變成惡臭中心、蚊蟲孳生中心,請漁民多加配合,縣府也會妥善管理。
她表示,環保局2年來把文蛤殼鋪設在濁水溪沿岸讓馬鞍藤攀附固沙,抑制河川揚塵的效果不錯,會持續辦理,此外也會設法讓這些廢棄貝殼加工成為飼料、肥料的原物料,加強循環再利用。
雲林養殖協會理事長曾鴻胤表示,口湖鄉有8個養殖區,漁民遇到文蛤暴斃已經血本無歸,要清運有難度,排不到車班就會亂丟,產生臭味影響空氣品質嚴重,縣長做得很好,漁民一定會配合。
口湖清潔隊長梁晉源則表示,希望縣府再購買清洗文蛤機,如果有此設備,先把死肉清洗下來,就可再利用口湖鄉清潔隊特別的「黑水虻處理技術」,就不會變成垃圾,還可變成有機肥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