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擴張和危害,目前採分區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機械挖除、火燒、覆蓋和圍堤淹水等6種方式。(金大提供)
金門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擴張和危害,目前採分區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機械挖除、火燒、覆蓋和圍堤淹水等6種方式。(金大提供)

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盤據金門海岸,帶來自然生態和海口淤積堵塞問題,縣府建設處長陳祥麟在金大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舉辦的「2021年海洋事務研討會暨金門海洋論壇」中表示,未來可納入公眾參與、導入社區自主管理和推動公民科學參與調查監測,以擴大防治效果。

互花米草,植株耐鹽耐淹又抗風浪,根系可深入地下達60公分,種子更可隨風浪傳播,單一植株每年可以繁殖超過100株,密集生長的群體會減低水流,卡住泥沙及垃圾,導致灘地陸化,改變潮間帶生物棲地,最終影響漁業資源。

金門在10餘年前發現互花迷草入侵,近年已在各地海岸擴大版圖,成為地方棘手問題之一。國立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舉辦「2021年海洋事務研討會暨金門海洋論壇」,特別邀請相關的政府官員、學者和專家,針對互花米草的分布、危害和防治進行研討。

金大海邊系教授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高瑞新表示,互花米草原產於美洲大西洋岸與墨西哥灣的潮間帶泥灘地,由於根系發達能抵抗風暴、具有鹽腺可以排鹽,還有通氣的組織,被潮汐淹沒時可以為根部供氧,生命力極為強悍,目前已經造成各國海岸線的生態危機。

金大海邊系主任馬祥祐也指出,近10年來,互花米草已成為金門最強勢的入侵植物,多處沿岸皆可發現其分布,由於生長過於茂密,且快速擴張,對誤入其中的鱟、螃蟹、魚類,會造成無法脫困而死亡,對近海漁業資源、生態平衡也有嚴重的衝擊。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黃朝慶博士表示,互花米草的防治,應保持監控機制,一經發現要即刻根除。在防治上,應建立長期的監測機制,進行定點、定期監查與普調,同時要優先適時連根移除或花期移除花序,以避免其擴展,唯有持續不斷的治理,才能控制其危害,進而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處長陳祥麟則指出,金門在防治互花米草的擴張和危害,目前採分區治理,主要採取人工拔除、割除、機械挖除、火燒、覆蓋和圍堤淹水等6種方式,其中以人工拔除配合機械挖除的成效較佳。未來可納入公眾參與、導入社區自主管理和推動公民科學參與調查、監測,以達到更好的防治成效。

#互花米草 #金門 #參與 #防治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