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每年服用安眠藥的數量逐年攀升,光是統計2016~2018年全台安眠鎮靜藥物用量,從每年8.53億顆攀升至9.18億顆。更值得關注的是,將近20%台灣民眾,曾在一年內服用過安眠藥,同時長期使用超過6個月的民眾不在少數,還有一定比例的使用者不遵醫囑,服用超過安全劑量的安眠藥。更糟糕的是,許多人習慣睡前小酌後再吞服安眠藥,醫師警告,這個習慣很容易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嚴重恐致猝死。
●藥性發作時間難料 一吞服就不要再走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黃名琪醫師指出,當失眠情形已持續達一個月以上,應先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尤其鎮靜安眠藥主要用於短期輔助睡眠,臨床治療期間以4至6個星期為原則,不宜長期使用。
但即使經過醫師給予藥物,如果不遵照服用指示,仍會發生不良反應。尤其要提醒的是,服用安眠藥的最佳時間,是所有活動都結束、要上床之前,主要是因為萬一藥效發作仍在走動,恐增加跌倒甚至墜落的危險。要注意的8大要點包括:
●喝酒助眠 是錯誤觀念
更危險的是,若已有使用鎮靜安眠藥者,更不可與酒精併服,兩者容易產生協同作用,不但增強並延長安眠藥藥力,容易導致暈眩、嗜睡、肌肉無力、步態不穩等,嚴重會引發呼吸困難、休克而致猝死。因此有睡前小酌習慣者,務必不要在服用安眠藥物前後喝酒。
除此之外,藥師強調,大部分的鎮靜安眠藥多經由肝代謝,因此老年人或肝功能不全者,建議優先選用較少經肝代謝或短效型藥品,並調整初期使用劑量。
老年族群使用安眠藥物,比一般人容易出現呼吸抑制、肌肉無力及跌倒等副作用,且考量病人本身可能較缺乏正確用藥知識、缺乏照顧等問題,都可能加重鎮靜安眠藥使用的危險性。
●把握「需要時使用」大原則 正確、適當服用安眠藥 無須有壓力
雖然使用安眠藥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原則,但只要在需要的時機點正確使用,也不需要擔心上癮或是不良副作用。醫師提出這些適用時間點:
1.前一天失眠情形嚴重;
2.白天有特別發生影響睡眠的事情;
3.晚上有可能讓情緒亢奮或緊張而睡不著的活動;
4.就寢前躁動或害怕失眠;
5.隔日有重要會議或待辦事項,需有充足的精神及專注力時。
仍要提醒,吃了安眠藥就要立刻上床,長期失眠患者需尋求專科醫師幫助,耐心配合醫師的治療,除可以改善失眠的困擾外,還可及早發現其他內在疾病或心理上的問題,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根本之道。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