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11月4日消息,蔬菜是重要的民生商品,在農業農村部今天(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大陸全國蔬菜價格普遍上漲,為多重因素疊加所致,包括:災害性天氣導致上市量有所減少、化肥農藥價格持續上漲等。總體而言,全大陸蔬菜供應總量充足。

大陸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市場需求大的28種蔬菜10月批發均價為每公斤5.25元,比上個月上漲16.7%,比去年同期上漲11.7%,漲幅均大於常年同期。尤其菠菜、黃瓜等葉類、茄果類菜上漲更為明顯,月均價比去年同期漲幅超過50%。

根據調度分析和各地反映,造成近期菜價上漲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災害性天氣導致上市量有所減少。9月以來北方地區遭遇多年不遇的秋汛和洪澇災害,一方面造成農田過濕,部分田塊出現積水,導致蔬菜受災200多萬畝;另一方面持續低溫寡照導致光合作用下降,蔬菜生長發育受阻,甚至落花落果。據中國蔬菜協會調度,9月以來全大陸蔬菜產量1.1億噸,較常年同期減少200多萬噸。

二是農資價格上漲增加生產成本。今年以來,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持續上漲,抬高蔬菜生產成本。以設施蔬菜(設施蔬菜是指以人為方式在局部範圍改善或創造出適宜的氣象環境因素,例如溫室,為蔬菜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而進行的有效生產)為例,僅化肥價格上漲一項,折算到每斤成本,黃瓜增加0.2元、菠菜增加0.4元。

三是運輸流通成本明顯增加。許多「菜籃子」產品現在「買全國、賣全國」。由於北方蔬菜受災導致生產周期銜接不暢,部分品種跨區調運增多、運輸距離拉長,再加上汽油、柴油價格上漲,帶動了運輸成本明顯增加。

四是一些北方設施蔬菜主產省份電力供應不足,也影響了蔬菜集約化育苗和工廠化生產。

五是個別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點狀散發,增加了產銷銜接難度。

大陸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災害影響是局部性、階段性的,影響的只是部分品種。除菠菜、油菜、生菜、芹菜等葉菜類因災略有減產外,其他主要品種面積和產量都略有增加。供應總量充足,消費者不用擔心。

另據中國網消息,從全年看,預計全大陸蔬菜種植面積3.2億畝,產量7.5億噸,比上年增加1%左右。從當前看,在田蔬菜面積達1.03億畝,同比還增加了400萬畝,預計未來三個月後也就是「兩節」(元旦、春節)前後,蔬菜供應量能夠達到2億噸、增加700萬噸。也就是說,可以為每人每天提供3斤菜。

從區域看,「南菜北運」的7個大省,就是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廣東、福建、海南和北方設施蔬菜的6個大省,就是山東、遼寧、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冬春蔬菜面積產量佔到全國的8成以上,是保障冬春和「兩節」市場供應的主力軍。這13個省在田蔬菜面積達到9130萬噸,同比也增加了350萬畝,這些地區陸續進入蔬菜採收旺季,能有效增加和保障市場供應。

從品種看,黃瓜、番茄、茄子等茄果類蔬菜和蘿蔔、洋蔥等根莖類蔬菜面積目前也是增加的,10月份速生葉菜擴種了300多萬畝,後期上市量將有所增加,有利於調劑餘缺。實際上,從10月中下旬以來,北方地區多晴好天氣,蔬菜生產已基本恢復正常,採收上市量會陸續增加,近日全大陸總體菜價的漲幅已經收窄,不少地區菠菜、生菜等綠葉菜價格開始明顯回落,這就是供求關係在改善、在變化的反映。

下一步,大陸農業農村部將毫不放鬆抓好蔬菜生產,切實保障今冬明春特別是元旦、春節和冬奧會期間的蔬菜供應。重點是抓好五件事:

一是抓住重點地區。抓好「南菜北運」基地和北方設施蔬菜生產,擴大市場供應量。北方設施蔬菜產區重點用好閒置的溫室大棚,安排好生產周期銜接。大中城市重點發展不耐儲運的葉類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穩定提高自給能力。

二是抓好主要品種。指導各地合理安排品種結構和種植規模,聚焦市場需求大的28種主要蔬菜品種,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擴大種植。因地制宜發展速生葉菜、芽苗菜,盡可能增加蔬菜上市量。

三是抓好指導服務。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監測預警,及時派出工作組,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督促前期受災地區及時搶種搶收,穩定蔬菜生產,提高質量安全水平。

四是抓好產銷銜接。及時發佈生產、流通、消費等信息,引導優勢產區和大中城市加強協作,建立穩定的供應管道,落實好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也落實好疫情防控條件下的應急保供,形成產區產得出運得走,銷區調得近供得上,不脫銷不斷檔的生產供應格局。

五是抓好責任落實。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把應急保供的措施和落實情況納入考核內容,督促指導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級政府做好轄區內「菜籃子」產品保供穩價工作。

#蔬菜 #生產 #供應 #品種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