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藍營為何滿盤皆輸?國民黨青年部主任陳冠安分析表示,從「大數據」來看,相比於選前各家民調,四項公投普遍同意大於不同意,甚至有領先1、2成的情況,臉書社群的執政、在野聲量對比,反倒更接近這次公投的結果,也就是反方以些微優勢領先正方。而在公投結束之後,中間選民消失的情況,在臉書社群上其實更為明顯。

陳冠安21日在臉書撰文先是提到,歷時1年的公投,以四項盡墨告終。最後不僅皆未達495萬同意票門檻,更出現不同意皆大於同意的情況,平均以417萬張不同意票超過390萬張同意票。這樣的結果,與選前多數公開民調,預測至少有三項公投案將順利過關,有極大的差距,因此讓外界感到相當不解、困惑。

藍綠公投聲量。(圖/翻攝自 陳冠安臉書)
藍綠公投聲量。(圖/翻攝自 陳冠安臉書)

不過,陳冠安指出,從臉書社群大數據來看,或許已有跡象。以關鍵字「公投」來爬梳10月30日至12月18日前200大討論粉專,扣除28個新聞媒體類型的粉專,剩下172個裡,在野陣營占72個、執政陣營為100個。倘若進一步以粉專貼文的心情留言分享加權計算而成的「影響力分數」來評估網路聲量,則在野陣營於此期間,一共發布2688篇文章,影響力分數達151.7萬分;執政陣營則共發布3763篇,分數為158.1萬分。

兩陣營的網路聲量看似相近,但倘若在野陣營扣除聲量明顯與其他粉專有規模差異,一人影響力分數就達46.1萬、占比3成的羅智強,執政陣營扣除分數達26萬、占比16.5%的蔡英文。執政、在野的聲量就瞬間變成132萬對105.6萬。可以說,因為有羅智強的存在,在野陣營的網路聲量才得以和執政方打平。

以結果論來推測臉書社群大數據有一定參考性之後,再來一步的問題就是,聲量從何而來?

如果將粉專類型分為政治人物和討論政治的非政治人物,也就是俗稱的側翼,那討論公投前200大粉專,在野陣營的72個裡,政治人物占58個、側翼為14個,側翼率為2成;執政陣營的100個粉專,政治人物為70個、側翼為30個,側翼率達3成。

如果說執政陣營擁有側翼數量上的優勢,那在影響力上差距就更加明顯。執政與在野側翼,平均影響力為1萬3920比1萬436,總和為41.8萬比14.6萬。在這次公投裡,執政側翼的網路聲量是在野側翼的2.86倍。

在正規軍部分,反倒是在野小勝執政一籌,平均影響力為2萬3638比1萬6617,總和為137.1萬比116.3萬。在野政治人物的網路聲量反倒是執政的1.18倍。

而這次執政陣營的網路聲量竟有26.4%來自於側翼、在野陣營僅9.6%。倘若執政陣營沒有享有側翼優勢,則這次公投的網路攻防可能會呈現不同面貌。

從連署推動到執政黨、在野黨交鋒,歷時1年的公投,以四項盡墨告終。 最後不僅皆未達495萬同意票門檻,更出現不同意皆大於同意的情況,平均以417萬張不同意票超過390萬張同意票。 這樣的結果,與選前多數公開民調,...

陳冠安 X 黨革青發佈於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4公投 #蔡英文 #民調 #國民黨 #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