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活化農地使用,農委會農糧署2015年開始推動大豆栽種,近幾年在台中海線種植面積已達70公頃,近日更進入採收期,無奈的是,因進口大豆銷售價格較台產大豆便宜,使得民眾採購本土大豆的意願較低,地方農會特別呼籲政府協助,避免因銷售不佳影響農民栽種意願。
農糧署近幾年在大肚、龍井等地推動大豆契作,至今已有57位農民參與,13日上午並舉辦採收慶祝活動,農糧署中區分署副分署長洪宏毅表示,過去台灣的大豆多從美國、巴西等國進口,每年進口數量達280萬公噸,而台灣近幾年經政府大力推廣,台中栽種面積已達70公頃,採收量約115至135公噸。
洪宏毅指出,國外進口的大豆多為基因改造大豆,且經過長途運輸、新鮮度沒有台灣栽種的好,再加上食物里程長、不符合節能減碳訴求,此外,栽種大豆的用水量較栽種稻作可減少一半,鼓勵農民栽種大豆。
龍井區農會總幹事林裕議則說,龍井區從大糧倉計畫推動的第一年就開始配合,但這幾年國產非基改的大豆去化量不多,主因國人通常挑選較便宜的進口大豆,連帶使得農民栽種意願受影響,盼政府多多鼓勵農民使用國產栽種大豆。
為讓孩子們了解大豆的採收,活動中也安排幼兒園孩子動手採收,現場氣氛熱鬧。林裕議也強調,國產大豆製成加工品的產品許多,包括豆奶、醬油,農會也研發出優豆賞、豆花等產品,呼籲農民多多採購,可提升大豆去化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