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利用智慧科技,19日發表一款整合研發作物監測及葉面積感測系統,農試所指出這套自行開發的智慧載具,可自動蒐集作物影像資訊並計算出作物的葉面積供模型使用。(黃國峰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利用智慧科技,19日發表一款整合研發作物監測及葉面積感測系統,農試所指出這套自行開發的智慧載具,可自動蒐集作物影像資訊並計算出作物的葉面積供模型使用。(黃國峰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利用智慧科技,19日發表一款整合研發作物監測及葉面積感測系統,可預估未來一周番茄、小黃瓜等設施作物的產量,達到「頭家免出門,能知作物事」的目標。

農試所長林學詩指出,傳統農業對於未來是否能接單出貨,需要依靠農民經驗到場判斷未來蔬果產量,現農試所利用智慧科技,整合研發作物監測及葉面積感測系統,傳至遠端的電腦軟體系統(農民端)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的運算,判斷未來一周番茄、小黃瓜等設施作物(溫室)的產量。

農試所補充說明,未來設施業者可利用該所研發的這套軟硬體,藉由良好的環境控制及系統數據的應用,轉型升級為智慧化生產管理模式,隨時隨地監測作物生長的狀況,並可調整勞動人力以因應氣候突發的貨源調度,達到「頭家免出門,能知作物事」的目標。

農試所指出,該所所建立的作物模型採用國際上常用的TOMGRO方式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結合自行開發的載具,可自動蒐集作物影像資訊並計算出作物的葉面積,帶入數據分析,能掌握異常天氣及後續的產量效果,未來將成為輔助接單及生產排程的參考工具。

農試所表示,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農業設施結合智慧農業計畫,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智慧栽培、作物模型及智慧農機等技術導入,應用於溫室作物栽培的生產流程中,以提升產能及維護糧食穩定自主供應,並且轉型農業為智慧、自動化的產業,降低勞動力高齡化及短缺的衝擊。

#作物 #農試所 #產量 #監測 #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