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在全球快速傳播,近來國內也爆發本土疫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目前國內疫情屬於可控狀態,但有2大隱憂,一是沒有疫苗保護力的族群恐發生重症死亡,二是大量的輕症患者恐影響經濟發展;他認為現階段仍無法與病毒共存,短期目標應在於「重症清零」,如每周確診數控制在350人以下即可達成。

去年12月9日到今年1月25日,國內共有343名本土個案和1388名境外移入個案,陳秀熙分析,近來境外移入個案數在12月中旬後開始增加,目前已有趨緩,同時受到疫苗、警戒措施、社區監測等影響,他預期本土個案數也會隨之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Omicron本土個案中「小於10歲兒童」就佔了12%。陳秀熙認為這是可以預期的,因為Omicron容易引起家戶感染,且該年齡層無法打疫苗,暫時只能以檢測和公衛措施(NPI)來保護他們,未來對於兒童的疫苗政策仍須持續探討。

Omicron本土和境外疫情夾攻,是否該比照國外採「與病毒共存」策略?陳秀熙認為,國內的短期目標應該放在「重症清零」,同時將輕症患者最小化,盡量不影響經濟發展,達到「可控制的流行疫情」。他推估,如國內每周確診數控制在350以下,即可達到重症清零目標。

首先是運用疫苗施打,對於2劑保護力已經消退的人,以混打方式施打追加劑。陳秀熙分析,台灣目前已全面開打第3劑,4成疫苗保護力消退族群已追加施打第3劑,預計到今年2月初,整個社區疫苗保護力可達70%到80%。

第二是使用精準化社區監測,陳秀熙指出,在群聚感染減緩之下,將社區快篩站改為社區監測,包括過去經常用於流感等上呼吸道傳染病的「定點醫師監測系統」,如有疑似症狀就做快篩,都有助於疫情變得可控。

陳秀熙指出,可負擔的醫療資源加上可取得的治療藥物,能夠達到重症住院最少化的目標,同時也要透過隔離檢疫措施,避免輕症患者過多而浪費醫療資源,避免對經濟帶來衝擊,讓生產損失達到最小化。

#陳秀熙 #國內 #清零 #Omicron #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