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農糧署10日指出,為擴大推廣有機農業,依有機農業促進法將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納入有機農業政策輔導,讓農業與環境共生共榮,並依據「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嚴選友善耕作團體齊力推廣友善環境耕作,友善耕作團體除提供農民加入有機驗證前之輔導陪伴外,更扮演協助農民推廣農產品的要角,成功帶動更多農民投入友善耕作,至2022年1月底止,審認通過友善耕作團體44家,輔導登錄面積達5224公頃,成效良好。
農糧署說明,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及台灣味社會事業有限公司等友善耕作團體以輔導原住民農友為主,且積極將原鄉特色農產品推薦給消費者。
其中,農糧署指出,原促會自2017年審認通過成為友善耕作團體,推廣國內原住民農友採用友善環境耕作模式栽種原鄉特色作物,登錄面積約351公頃。受疫情影響,避免人與人密集接觸,致消費型態銳變,居家料理取代外食。
為此,農糧署會與電商平台及原住民部落共同產銷平台「部落e購」合作,整合原住民小農,推出有機友善防疫蔬菜箱,有別於一般市售蔬菜箱,主打原鄉特色農產品及鮮採野菜,成功創造市場區隔性,於疫情期間穩定原住民農友收入,創下亮眼的銷售額。
原促會秘書長金惠雯秘表示,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時,部落e購等平台湧入大量蔬菜訂單,但當時菜價較高且農民惜售,加上冷藏宅配處理量能趨緊,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與小農共同努力挑選、採收新鮮蔬果,另上網召集因疫情無法開業之夜市攤販業者,打造專屬物流團隊,即時直送新鮮蔬菜,創新經營模式,成功克服困境。
農糧署表示,為鼓勵農業對環境友善耕作,對登錄友善環境耕作或通過有機驗證農民,可補貼生態保育?勵每年每公頃3萬元(友善耕作同一土地?勵期間最長3年)、補助購置農產品生產加工設施機具等措施,並持續扶植友善耕作團體,運用多元行銷活動及農法教育訓練等,成功陪伴農友轉型,呼籲消費者支持選購有機及友善農產品,為友善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台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