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個國家與地區合作運行的國際太空站(ISS)已邁入在軌道上的第23個年頭,數年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集合各國專家,開始為漸趨老舊的國際太空站制定了退役計劃。目前新完成的計劃預定於2031年正式除役,並設定讓它脫離軌道墜入太平洋上一處距幾個大陸最為遙遠、杳無人煙與航線的「尼莫點」(Point Nemo)上。而10年內若無新計劃的太空站升空,屆時中國天宮太空站將成為唯一在軌的太空站。
眾所周知,國際太空站雖然可以維修更新,但一些基礎結構無法置換,例如太空站模組、桁架支柱與散熱裝置等等,上個月底NASA公布《國際太空站過渡報告》說明它除役的相關規劃,預計讓太空站運行至2030年,在2031年正式除役。而太空站上有各個國家負責維護的模組,正在進行詳細評估,如果發現不可維修的結構缺損,可能會被迫提前進行太空站除役。如果狀況良好,也不排除將除役時間往後延期。
根據國際太空站的除役計劃,在其脫離軌道過程中,雖然會有每個月大約2公里高度的軌道衰減,但是過程緩慢且變數過多,無法用這種方式讓太空站重返大氣層。而太空站本身沒有足夠動力進行可控制的變軌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力,NASA將會發射3具太空船與其連接,並運用太空船上的動力在適當的時機和位置按規劃路線返回大氣層。
至於國際太空站重返大氣後墜落的位置「尼莫點」,它位於南太平洋深處,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央南緯48°52.6’、西經123°23.6’之處的海面上。與最近的陸地點包括復活節島、皮特凱恩群島和南極洲都是最遠點,距離約2400至2688公里,是南太平洋上遠離人類活動、船舶航線及主要洋流的位置,由於缺乏洋流帶來有機物,因此生物的蹤跡極為稀少,可避免墜落殘骸的碎片造成危險。
「尼莫點」過去曾被稱為「南太平洋無人區」,在科技發達後,也因成為太空船與軌道裝置墜落最佳位置而有「太空船墓地」之稱。1971至2016年之間,有超過263艘太空船墜落此處,其中包括由前蘇聯與俄羅斯營運、極為知名的和平號(Mir)太空站與6個聯盟號太空站,與中國的天宮1號、天宮2號太空實驗室以及天舟1號貨運飛船、日本與歐盟的載運太空船,都是任務結束後墜毀於此。
上一次大型太空站重返大氣層是俄羅斯的和平號太空站,它自1986年開始建造,到1996年的10年間不斷擴建,因過於老舊且缺乏經費維護而決定除役,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大氣層,殘骸落入尼莫點海域。和平號除役前,其相關研究任務則由1998年升空的國際太空站所取代,俄羅斯也是參與其中的成員國。
過去國際太空站建造過程中,參與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與歐盟,中國原有意參與此計劃,但美國表示反對,加上當時中國的資金與技術仍不足,因此始終未提出正式的申請。中國未參與這座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空站,其實是相當遺憾的,不過中國仍自立自強發展太空科技,在這座總重420公噸、經過50趟太空運載與組裝而成的太空站除役後,若西方國家未在2030年前建造新的大型太空站,目前在軌道上的中國天宮太空站將成為唯一的太空站。而在許多需要長期或是特定事件觀測工作上,就可能要動用到天宮太空站,尤其在目前美中關係高度緊張,科技推動地緣政治往太空發展,天宮太空站將成為中國迎戰美國戰略競爭的重要工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