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為中國製造從微笑曲線底端向兩端攀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0.01秒之差就會決定獎牌歸屬的短道速滑項目為例,一套優秀的比賽服既要具備減阻效果,還要能承受碰撞中冰刀的切割,這些性能的實現,融合了數學、電腦圖形、材料力學等多個學科技術。在過去,中國選手的速滑服只能從國外訂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今中國奧運選手穿上自主研發世界級水準的比賽服馳騁賽場。

首輛大陸國產雪車、體型龐大的雪蠟車、新型奧運版復興號智慧動車……北京冬奧會上,一個個「中國創造」,既是中國製造自主創新的見證,也為北京冬奧順利舉辦提供強有力保障。也看到了「中國製造」的蛻變,與中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曾幾何時,處在微笑曲線底端的中國製造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近年來,中國製造從低端躍向中高端有了堅實的基礎,此次冬奧,從「水立方」到「冰立方」,挑戰無處不在。僅僅是在泳池上搭建冰場結構這一項,就耗時116天,編制35個製作及施工方案,繪製了485張設計圖並進行35次試驗,最終選定綜合指標最優的鋼結構支撐加混凝土預製板組合方案。

噴漆、凍水、控制冰溫,為給賽會製作高品質冰面,製冰師精心雕琢每一寸、每一層冰面;18道生產工藝、20道品質檢驗,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牌,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為了還原冬奧制服設計獨特的顏色,設計師以1平方釐米為單位,一個點一個點進行對色。「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

#中國製造 #北京冬奧 #奧運 #大陸央媒 #北京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