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盥洗後,耳朵進水造成不適,習慣拿棉花棒挖耳朵,不過在清潔耳朵時,其實也可以觀察耳屎的顏色,了解身體是否出問題。翰醫堂中醫診所表示,耳垢的顏色與黏稠度其實都有不同的意義,並分享5種耳屎狀況所反應出來的健康警訊。
翰醫堂中醫診所近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耳屎的顏色與黏稠度,也可以是檢查身體是否出問題的依據,耳屎若是「深黃色、量多、耳道癢痛」,代表因風熱侵體,氣候多變造成;「暗黑色」是壓力大,導致耳屎過度分泌,或耳屎無法排出造成氧化。
另外,耳屎呈現「綠色」,可能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耳道發炎;「灰色又帶濕黏」:屬正常現象,可能是灰塵堆積所致,是耳垢保護耳道將異物排出的表現,因此無須擔心,但若有乾癢皮屑需注意,是否為脂溢性濕疹,最好找醫師檢查;「黏稠、暗咖啡色」,出汗量高導致,通常發生於體汗較重的人,也屬正常現象。
耳朵到底該不該經常清潔?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曾在《江P醫件事》YouTube影片表示,耳屎由外耳道分泌的油脂、角質層及腺體分泌物混合而成,有保持外耳道濕潤、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建議民眾不要自行掏耳,或太頻繁清除耳垢,以免戳傷耳膜,造成感染風險,耳朵若是進水,只要將頭倒向進水的那一邊並單腳跳躍,水就會自然流出,或使用吹風機稍微吹乾即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