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台灣也逐漸邁向與病毒共存,不過毒理學專家招名威直言,急著共存可能造成社會壓力大、中重症及死亡數大增等後果,認為共存速度應放慢,或實施禁止內用、減少外出等「軟共存」措施,才能讓病毒傳播速度減緩。
招明威在個人臉書粉專發文指出,儘管政府朝共存的方向調整防疫策略,但急著共存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社會壓力大、中重症及死亡數大增、篩檢跟不上確診、壓縮醫療量能等後果,「倒不如提出配套措施,讓病毒可以軟共存」。
招明威表示,台北市社區篩檢站陽性率從4月1日的0.66%,一路上升到27日的11.7%,比疫情大爆發前高出至少18倍,等於100人做篩檢,就有12人的結果是陽性,這也意味著疫情在社區已經相當普遍,且持續延燒。
因此,招名威建議,在接下來的4個月內,除了隨著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防疫措施外,暫時禁止內用、減少群聚和外出等,也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才能讓病毒傳播速度減緩。
貼文一出,不少網友留言表示,「十分贊成,希望政府能聽到」、「現在真的要自主管理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民眾要有自覺,自動自發減少外出和內用,而不是等著政府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要走入共存,自主管理比政府管制還要來的重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