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新冠疫情、俄烏戰事及航運費用高漲影響,進口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價格節節上升,且供貨不穩定,玉米價格從2020年至今漲幅已近100%。農委會表示,經多年的研發,發現搗碎糙米(陳米)、甘藷格外品及農副產物青貯料皆可部分替代價格高漲的進口原料,營養不減且不影響生產效率,為國內循環農業推動寫下嶄新的一頁。
為降低進口原物料的依賴與不確定性,農委會歷經多年的研發,發現搗碎糙米(陳米)、甘藷格外品及農副產物青貯料皆可部分替代價格高漲的進口原料,營養不減且不影響生產效率,另鼓勵牧草種植,也可提供86%國內草食動物所需。
農委會今(9)日舉辦「國際穀物價格創新高,飼料原料用國產品嘛ㄟ通」記者會,農委會表示,使用「台中秈17號」搗碎糙米取代50%、75%或100%飼料玉米,進行白肉雞、土雞、蛋雞、肉鵝、肉鴨、白肉豬及黑豬等7種畜禽的飼養試驗,試驗結果顯示,糙米取代玉米對畜禽生長表現沒有影響。
然而當取代量100%時,會淡化蛋黃色澤或使屠體有色澤較白的情形,因此,建議白肉雞、蛋雞與白肉豬以糙米取代50%玉米較適宜,而其他畜禽則可以糙米完全取代玉米。目前該會畜試所飼料廠大部分的畜禽飼料都以糙米取代50%玉米,已實行數年,畜禽生長表現都維持良好且穩定。
農委會說明,台灣氣候適合種植甘藷,每年甘藷產量約24萬公噸,國內甘藷加工過程會產生大量甘藷格外品。甘藷為高纖維、低蛋白及中等熱能之作物,可做為能量飼料,建議豬、雞及鴨隻飼糧中甘藷取代玉米用量約在15-30%,不影響畜禽生長性能及屠體性狀。
農委會畜試所長黃振芳表示,替代原料不見得會降低生產成本,但在原物料受船期、戰爭因素等無法進口時,自產可用飼料資源的應用將有效降低飼養成本,達到增加國產飼料自給率、穩定國內畜產業發展、國人動物性蛋白質營養供應無虞及維護糧食安全的目標。
黃振芳指出,以陳米為例,有些物種會因為米所含的脂肪酸和玉米不同,成長會有差異性,用米餵飼蛋雞的話,雖然蛋黃會接近白色,但如果大家能接受近乎白色的蛋黃時,對推動食農教育也是很好的對應措施。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