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首輪名單卻未納入台灣,引發關注。對於台灣未能加入原因,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郭正亮23日表示,從最近東南亞各國的反應可知,「他們不希望這個架構帶有『反中聯盟』的性質」,最明顯就是新加坡跟馬來西亞和印尼,因為把台灣納進來,就會讓人立刻有「反中」的效應感,所以東南亞幾個經濟比較好的國家就不願意讓台灣加入。
拜登2021年10月在東亞峰會中表示,美國將與夥伴共同研議成立「印太經濟架構」,內容將涵蓋貿易推廣、數位經濟及科技標準、供應鏈韌性、減碳及潔淨能源、基礎建設、勞動標準等議題。
美國23日公布「印太經濟架構」的13個創始成員國,除了美、日、韓、紐、澳,還有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菲律賓及印度,雖然台灣一直積極爭取加入,最後仍無緣。
郭正亮23日在《中天新聞》政論節目「正常發揮」表示,從經濟戰略上來看,「印太經濟架構」(IPEF)並不能視為一個多邊架構,因為中國大陸和美國對應上的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而RCEP是一個減關稅、開放國內市場的多邊架構,加上RECP這個多邊架構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形同條約的一種,通過後還需要各國國會批准,而「印太經濟架構」不同,它完全是一個「行政架構協議」。
郭正亮續指,「印太經濟架構」並不需要美國國會批准,因為目前內容並不涉及關稅問題和開放市場影響國內民生,所以很可能是美國的行政單位認為,現在提一些協議,方便日後使用的一個架構內容,僅此而已。
郭正亮強調,雖然現在有13個國家共同成立「印太經濟架構」,但事實上現在根本還沒有協議,且架構的四大主題內容,美國是會分別和個別國家來談的,具體內容要等談了才知道,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郭正亮解釋,亞洲國家諸如緬甸、柬埔寨、寮國這3個國家就沒加入,其他全部參加,但細節部分,尤其是半導體產業要怎麼處理?因此,真正敏感議題都還沒開始弄,接下來美國可能會就個別議題進行「雙邊會談」。
至於為何台灣沒列入?郭正亮說,從最近東南亞各國的反應可知,「他們不希望這個架構帶有『反中聯盟』的性質」,最明顯就是新加坡跟馬來西亞和印尼,因為把台灣納進來,就會讓人立刻有「反中」的效應感,所以東南亞幾個經濟比較好的國家就不願意讓台灣加入,美國也就尊重這些國家的意見,初期先不讓台灣加入,避免太過「政治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