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緩高鐵沿線雲林、彰化地區地層下陷速度,農委會2013年起推動黃金廊道計畫鼓勵農民轉旱作,以減抽地下水灌溉,該計畫於2020年結束,在無獎勵轉旱作誘因下,農民去年又恢復種一期水稻,雲林縣府盼農委會改以替代方案獎勵,維持防治地層下陷成果。
黃金廊道計畫是農委會在彰雲地區高鐵沿線兩側 1.5 公里區域推動的地層下陷防治計畫,輔導農民不種一期稻作,轉作大豆等省水作物,每公頃發給3到6萬元不等的契作獎勵金,有效降低高鐵沿線地層下限速率。
為期8年的黃金廊道計畫前年(2020年)期滿終止補助,雲林縣府極力爭取中央再延長期限或改以替代方案銜接,可惜未獲核定。
縣府表示,去年因只有「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對農民誘因不高,沿線二崙鄉、西螺鎮、土庫鎮、虎尾鎮、元長鄉、北港鎮都有農民恢復種一期稻作。
農業處指出,綠色廊道計畫終止後,縣府雖爭取延長未果,但以自有財源加碼補助綠色給付的作物高粱、大豆,其中大豆中央補助每公頃6萬元,雲林縣再加碼2萬元。
另外,與金門酒廠合作契作種植第二期高梁,中央補助公頃4.5萬元,縣府另加碼1萬元,還有綠色補貼5000元,每公頃總共補助6萬,土庫鎮、元長鄉有農民試種。
不過,老農耕作習慣不易改變,去年因無綠色廊道獎勵措施又有人恢復種水稻,推估原因是氣候較穩定、一期稻作產量比二期稻作高,但種植期間是枯水期,十分仰賴抽地下水灌溉。
農業處說,輔導農業生產節水是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重點工作之一,為維持歷年農業節水推動成果,以及提高轉旱作的誘因,今年已再提報「雲林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物措施」,盼明年可以上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