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該看哪一科?台中李小姐去年6月接種AZ疫苗出現不良反應,跑了26家醫療機構後才確診為格林巴利症候群及血栓,今年2月提出疫苗救濟申請,但衛福部迄今仍在收集病歷資料,尚未排入審議。她盼,政府在鼓吹大家打疫苗的同時,疫苗救濟審議部分希望能加快腳步、從寬處理。

立委陳椒華今(23日)上午協助3位受害者召開記者會,揭露她們就醫診治和申請疫苗救濟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困難,呼籲衛福部應加強並改善疫苗受害者的就醫資訊與流程,協助病患儘早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將疫苗不良反應的傷害降到最低,而在疫苗救濟方面應優化審議流程、加速審查效率、從寬認定,以快速、透明的方式,儘速協助受害者獲得賠償。

李小姐強調,政府的疫苗救濟審查曠日費時,更是非常嚴格,大部分不賠償外,通過的只賠個幾萬塊,對受害者而言,根本無濟於事。打完疫苗產生副作用後,需要花很長時間復健,什麼事都不能做,工作也停擺,飽受身心煎熬。

台南方小姐透過視訊連線說,去年9月初接種AZ疫苗,隔二天出現背麻,就醫未改善,之後數度背痛去急診,但抽血都正常。後來變成脊椎、腰和下背痛,改看神經外科,做核磁共振說非脊椎問題,再改看風濕免疫科,說有可能因疫苗引發免疫系統大亂,但之後吃藥未改善,且痛麻延伸到下半身、骨盆痛,甚至不能動。

台中豐原的M小姐視訊連線說,去年10月施打BNT疫苗3天後出現呼吸困難、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先到地區醫院就醫,後來腿軟無法行走,甚至半邊癱掉,改到台北醫學中心一再被轉診,愈來愈嚴重,折騰很久才發現是周邊神經炎,發現是疫苗病毒攻擊脊髓,直到台中醫學中心才獲得較好的診治。

陳椒華指出,3位受害者都是40多歲女性,在打了第一劑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影響工作和生活,雖然症狀不一樣,但就醫過程同樣艱辛,反應出民眾在遭遇疫苗不良反應時,缺乏適當的就醫指引,只能不斷試誤、檢查檢驗、復健,搞得身心俱疲,卻還不知何時能恢復健康,對人生下半場影響甚巨,但政府在疫苗不良反應的就醫和救濟方面之協助卻缺乏完善配套,讓受害者飽受折磨及漫長等待。

陳椒華指出,申請疫苗救濟後立案調查要大半年,之後才能排入審議小組。但去年11月起申請COVID-19疫苗救濟案件暴增,審議塞車問題迄今未獲改善,審議小組1個月才開二次會,每次僅審議約50案,但目前約有8000件申請案,去年僅審議158件,今年迄五月底審議401件,合計559件,遭判定與疫苗無關者高達482件,占86.2%,僅30件(占5.3%)判定相關,47件(占8.4%)無法確定。

#疫苗救濟 #審議 #就醫 #出現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