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高級外交官田中均近日在日本主流媒體發文,提出日本外交需擺脫「內政化」,對美一邊倒不符合日本國家利益。在日本輿論充斥「親美、反俄、厭華、嫌韓」論調當下,田中均這樣疾呼難能可貴,至少反映出日本戰略界依然存在清醒聲音。但同時,日本政府對外戰略思維依然保守僵化。岸田內閣22日通過2022年版《防衛白皮書》繼續大肆渲染「外部環境嚴峻」,炒作中國軍力發展和北韓核彈威脅,妄議中俄軍事合作以及台灣問題,挑動日韓島嶼爭端,並首次提及日本要發展「反擊能力」。這些再度引發周邊鄰國批評。
項昊宇表示,岸田要想實現長期穩定執政,需要在外交上建樹。而能否把握好三組關係的平衡,才是真正檢驗「岸田外交」成色的試金石。
首先是與美國和鄰國關係。當前日本國內政治生態下,日美同盟基軸儼然成為「政治正確」。但回顧戰後日本外交史,親美與重視亞洲鄰國並不矛盾。岸田理應清楚,「宏池會」前輩池田勇人、大平正芳、宮澤喜一等任首相期間都曾積極改善發展與中韓的關係,為推動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和解作出貢獻。安倍在其親美保守的「鷹派」內核之外,也有靈活務實一面,任內曾為改善日本同中、俄、韓的關係作出努力。
其次是「和平」與「強軍」的關係。岸田為了展現個人特色提出「岸田和平願景」,並有意利用明年在廣島舉辦G7峰會之機推介其「無核世界」理念。從這些政策內核看,依然是大國競爭和地緣博弈邏輯。如何破解這種「和平」理念與修憲強軍路線的內在矛盾,岸田還需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最後是「印太」與「亞太」的關係。美日聯手在地區植入「印太」概念,打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旗號煽動陣營對抗,對秉持多元包容理念的傳統亞太區域合作構成衝擊。而日本自身作為亞太區域兩大架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重要參與者,本應致力維護開放包容的地區合作大局。岸田的「印太」外交如果繼續凸出遏華指向,恐怕也難得到地區國家認可。
項昊宇強調,「安倍時代」驟然落幕,日本爭做政治大國之心猶在,但發展困局難破。日本戰略菁英需要認清,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日本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敵人」不是亞洲鄰國,而是空前嚴峻的少子老齡化等危機。不改變僵化的對外戰略思維,岸田外交在追逐日本政治大國路上的作為,也將被打上大大的問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