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今年2月21日開放日本福島5縣農產進口,昨一款群馬縣生產的「蒟蒻粉」測出微量輻射,「銫-137」以及「銫-134與銫-137總和」皆為4.8貝克/公斤,為5縣首件被檢出具微量輻射的產品,已勸導業者退運銷毀,新北市議員參選人黃心華表示,該產品雖未超過標準,但也再次提醒政府加強檢測的重要性,而從過去一個月的檢測數量來看,整體量能仍不足。
黃心華指出,查閱食藥署公布之數據,可發現過去一個月(8/8~9/7)我方對日本進口食品查驗總批數約為1944次,包括針對水產之檢測389批、水果107批、蔬菜22批、乳製品27批、嬰幼兒食品90批、茶類173批等。
黃心華說,但我國去年進口日本食品14萬1107批,平均每月1萬1758批,其中包含水產2萬8522噸,平均每月2377噸,若依照過去一個月的檢測數量來推估,政府檢測頻率相當於每6批的進口品僅檢測1批;若僅針對水產品來看,「每6噸的水產品僅檢測一批次」。
黃心華示警,從過去兩年內的檢測資料可知,日本的山形、愛知、兵庫、大分等不屬於福島及周遭等5縣市區域、蔡政府發布之新管制措施的警戒區域,食材陸續驗出有輻射讀數,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驗出的最高輻射劑量食品,竟是來自愛知的食品加工物。
黃心華強調,政府應該有所警覺,是否相關核災地區的食品,藉由偽造產地的方式,轉換成日本其他產地之後出口台灣,試圖降低被查緝的機率。
黃心華於日本核災食品開放進口前,就邀請日本資深媒體人早田建文、反核食公投領銜人郝龍斌舉辦系列座談,當時就提出多項警示,包含「日本政府沒有落實福島地區的輻射檢測、不可能杜絕日方業偽造產地、我國的核食檢測儀器種類及檢測量能恐仍不足、日本須先主動提供足夠的科學數據保證、台灣本身必須成立第三方檢測機構讓民眾主動送驗、日本下一步就會讓核災的『氚廢水』排入海洋」。
黃心華呼籲,有鑑於核災食品對人體長期影響未明,仍有待更多科學查證,政府應加強檢測日本進口食品,嚴防日方不肖業者藉由「洗產地」或偽造產地來蒙混欺騙消費者,才能確保國人的食安及長期健康,而政府對日方的氚廢水排放應持明確反對立場,不應被動接受日方說詞或被摸頭,才能避免對我國的漁業及海洋環境,造成更大衝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