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指揮家米哈爾.格列茲(Mihhail Gerts)首度來台,將和丹麥天才大提琴家安德瑞斯.布蘭德里德(Andreas Brantelid)同台演出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還有愛沙尼亞作曲家愛沙尼亞國寶作曲家帕特(Arvo Part)的《天鵝之歌》,樂團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目前世界處在疫情之下,遠方還有戰爭,米哈爾表示,音樂能安慰觀眾,「音樂能給予人許多,能安慰他人,在表演的狀態下,可以帶觀眾暫時到雲端,遠離現實。」一如帕特的《天鵝之歌》,米哈爾說,「可以從中聽見一隻巨大的天鵝,拍動翅膀,這是我所感受到的事情。」
米哈爾表示,管弦樂團對指揮而言,是一個美麗且活生生的樂器,「很難演奏,但是奇蹟會發生,當我們表現我們的情感和感知力,可以創造巨大的快樂,傳遞給觀眾,並感受到觀眾所接收到的事情。」
米哈爾出生於1984年,來自愛沙尼亞,父母親都是音樂家,他表示,小時候可說是在歌劇院長大的小孩,「我常常在後台玩,也因此可以觀察指揮的工作,在家時爸媽也會討論音樂的內容。連帶著影響我選擇以指揮為職業。」
米哈爾表示,他小時候在音樂學校入學考試時,要考唱歌,他在家裡和母親一起練習怎麼演唱,但是正式考試時,他卻突然決定要唱另外一首曲目,他表示,「從這件事可以看到我為什麼會走上指揮的路,指揮需要有應變能力,我們平常練習演奏,但是上了舞台,會順應空間做不同的發揮和表現。」
在音樂以外的興趣,米哈爾表示他喜歡運動,特別是泰拳,「有一點像跳舞,但是有點危險性,我認為指揮需要對肢體的掌控度高,對演奏會很有幫助。」
這次演奏的曲目,包括愛沙尼亞國寶作曲家帕特(Arvo Pärt )的《天鵝之歌》,和安德瑞斯.布蘭德里德一起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還有蕭斯塔科維契的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革命》。
米哈爾表示,每個作曲家都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期,看見悲劇、革命、幸福等狀態,「他們的音樂是時代的記錄,標誌了當時人們的模樣,作曲家的筆反映了一個時代,透過音樂有深刻的情感表達,古典音樂能讓人一聽再聽,直達人心,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價值。」演出將於12月2日晚間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登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