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日在全球網路受到熱烈追捧,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成創投界焦點,中國各大科技公司亦紛紛宣布入局,研發與ChatGPT相關的應用程式。大陸IT業者分析稱,中國需要適應中文思維並能與ChatGPT媲美的AI對話系統,在數位領域競爭中要防止被「卡脖子」,其中運算能力最為關鍵,先進晶片的障礙必須突破。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民生證IT行業首席分析師呂偉指出,中國肯定、絕對是需要自己的ChatGPT,因為ChatGPT是高於搜索引擎的知識輸入和輸出的入口。這一旦被「卡脖子」,意味著整個數字經濟在最高層次被阻。這不但是國家的戰略必爭之地,也是每一個網路巨頭、科技巨頭必爭之地。
東北證券計算機組首席分析師黃淨認為,從零開始在短期內復現ChatGPT可能需要至少10億人民幣(約合台幣44億元)的投資,但國產化ChatGPT是非常需要的。目前ChatGPT得訓練數據以英文為主,中文的比重很小,但海外思維方式與大陸存在較大差異,會影響ChatGPT在大陸適用程度。
此外,對大陸的使用者而言,ChatGPT必須要第3方轉接才能適用,而這會帶來合規、連接穩定性和速度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在安全方面,ChatGPT是極為重要的核心節點,因此自主可控是必須的。雖然,網路公司或領先的AI公司有機會率先做出國產化的ChatGPT,但ChatGPT沒有開源,因此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報導說,AI主要需要3大核心技術支持,分別是算力、數據和算法。呂偉認為,中國不缺數據,因為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且政府在做數據要素的改革。在算力層面,要支撐類似ChatGPT的應用,至少需要6到7個30億人民幣(約台幣133億元)規模的數據中心;基礎模型基於GPT-3(ChatGPT基於GPT-3.5)訓練一次,基本需要400-500萬美元(約合台幣1.2億至1.5億元)的算力成本。
他稱,這種投資規模會引發網路、科技巨頭在算力的資本開支的軍備競賽。他認為,對中國來說,如何提升AI算力,突破一些底層AI算力晶片的瓶頸,是值得去努力的。
《上海證券報》訪問多位AI業界人士表示,當前算力對於訓練大模型是足夠的,但隨著新一輪AI浪潮到來,後續算力需求將嚴重考驗中國圖形處理器(GPU)等晶片產業的發展。
至於算法,呂偉表示,ChatGPT最底層的技術Transformer模型,是2017年Google發布的,底層技術相對變化不大。相比算力和數據,中國在算法上的門檻相對小一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