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灣團結聯盟主席蘇進強19日表示,兩岸在軍事上雖然保持相互威脅與嚇阻的態勢,但民間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卻相當活絡甚至相互依存。就兩岸如何跳脫統獨的「敵意螺旋」與化解台灣的「民主內戰」,他認為,需從「尊重歷史,承認現實,放眼未來」3個面向才能走出第三條路,而台灣內部的「和解」是對大陸談判最大的利基。

蘇進強在北區民間國是會議上表示,台灣已經歷3次政黨輪替,但藍綠政黨壁壘分明,選舉議題圍繞在統獨衝突,以及親中與抗中交互糾葛抗衡下而漸趨分裂。同時,兩岸和戰的爭議,也在美中大國角力,加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渲染,使台灣在印太地緣戰略的角色受到全球矚目。

蘇進強指出,庶民經濟在疫情中的崩壞,選民對執政黨系統性的貪腐與傲慢的反感,加上對兩岸開戰的憂慮,是綠營在2022年九合一大選敗選的主因。但他直言,除了統獨的糾葛與藍綠的對立外,台灣難道沒有第三條路?

蘇進強認為,台海兩岸的本質,若僅以「非統即獨」等二分法的觀點做為兩岸關係的「終局」,不僅兩岸的敵意螺旋漿無休無止,台灣內部的「民主內戰」亦必越演越烈。被民粹主義撕裂的台灣,其實不待中共武力相向,就可能因內部衝突而崩解。

蘇指出,兩岸在軍事上雖然保持相互威脅與嚇阻的態勢,但民間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卻相當活絡甚至相互依存。以近10年兩岸經貿關係而言,台灣每年從大陸出超平均達1200億美元,ECFA的簽訂更使台灣各類產品獲利成長,但因近年疫情及兩岸政治敵意日深,台灣農漁業首當其衝,可見兩岸在政治上的共存共榮,是經貿關係互利雙贏的重要因素。

他批評,民進黨為了「去中國化」,竟然連中華民國的國號,與在台灣已成為全民生活重要元素的中華文化也要棄之如敝屣。而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資產,非中共獨有,且近9成的台灣在地民眾,祖先、信仰、風俗習慣皆由大陸渡海而來,兩岸人民的「同根同源」,又怎能用政治意識形態一刀兩斷?

蘇認為,統獨問題需從「尊重歷史,承認現實,放眼未來」3個面向才能走出第三條路,由台灣內部朝野達成共識做起。包括:朝野均以「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體制做為共同的國家認同,研擬內閣制「聯合政府」的可能性;召開朝野國是會議,討論兩岸和平發展、共存共榮、互利雙贏的策略方針;賡續復興發揚中華文化,與台灣主體多元文化互為表裡、互不相斥等。

蘇指出,台灣內部的「和解」是對大陸談判最大的利基,而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憲法及增修條文,也蘊含對大陸地區尊重、包容、欣賞、分享,及對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各種可能,一旦朝野達成共識,即可透過兩岸產官學的渠道,與大陸展開對話與談判。

內容包括:兩岸共謀復興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做為兩岸社會、產學交流、互信的基礎;以金馬地區做為兩岸和平實驗區,雙方建立軍事演習通報及海上相互救援的聯繫機制;大陸停止繞台軍演的武力威嚇;賡續深化ECFA並恢復貨貿、服貿談判;暢通兩岸兩會協商,陸委會、國台辦互派代表常駐北京與台北;兩岸共組「台海和平發展委員會」,加強兩岸的溝通了解。

#兩岸 #台灣 #台灣內部 #中華文化 #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