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旗下「長安街知事」報導,鄭永年表示,一個國家給另一個國家「定性」,這就是「認同政治」,就像冷戰期間美國把蘇聯視作敵人,現在美國把同樣的方法用到中國身上。
他指出,美國發起的「認同政治戰」,已滲透進中美關係的方方面面,拜登在政治層面把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簡單地界定為意識形態之爭,也就是所謂的「美國民主針對中國專制」,並把中國界定為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
鄭永年認為,美國對中「認知政治戰」,最值得警惕的是,美國不僅從外部批評中國,還要製造中國內部的分化。他稱,美國挑動「認同政治戰」,就是要對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領域進行「分而治之」,造成中國內部的「認同政治」效應。
鄭永年表示,近期,雖然美國和歐盟都在講「去風險」,但是含義不同。他稱,歐洲的「去風險」主要指的是分散投資、分散風險;而美國講「去風險」,主要還是一個權宜之計,「脫鉤」一時達不成,那就把時間段拉長一點。
鄭永年表示,美國的「去風險」與「脫鉤」本質上都一樣,他並認為,美國不會成功,還是會像「脫鉤」一樣最終失敗,並且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此外,鄭永年認為,隨著美國進入新的大選周期,美國政治體系從觀念上來說也會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其內部政治極化也必將反映在外交政策中。
鄭永年稱,中美關係的惡化,是美國內部政治分裂的受害者。當美國內部政治比較整合,美國有信心的時候,中美關係就好;美國內部政治非常分裂,沒有信心的時候,中美關係就不好。
不過鄭永年指出,美國內部不是鐵板一塊,也不要把美國視作一個整體。美國不是拜登的美國,也不是川普的美國,美國是由很多群體和利益集團組成的。所以中國一定要密切觀察,在美國進行「認同政治戰」的時候,中國不能被牽著鼻子走,而是要保持自己的定力、判斷力,作出正確的決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