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1名18歲鄭姓同學4年前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以為是考試壓力大未太在意,不斷搔抓造成全身傷痕累累,影響睡眠、唸書,多次到診所就醫未改善,於是1年前到醫院皮膚科求診,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和施打生物製劑,搭配照光療法,半年治療後,搔癢情形大幅改善。
青春期是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產生急遽變化的階段,學生若此時爆發異位性皮膚炎,往往身心俱疲,同時面臨嚴重感染、憂鬱的高風險危機。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幼華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全身性發炎疾病,病友常會因為極度的搔癢而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隨著病症惡化與持續時間變長,研究發現會增加過敏、感染、慢性病或全身性疾病,以及心理精神疾病等4大類共病風險,生長發育和課業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謝雅如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依據嚴重性的不同,已有外用抗組織胺、口服皮質類固醇或抗生素、紫外線光照、外用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等多元治療選項。
近年醫療進步下,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進展至標靶治療,主要分為口服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兩大類藥物,口服小分子藥物能抑制體內發炎細胞激素,但需經肝臟代謝後由腎臟排出,因此須定期回診抽血監控數值。
而生物製劑是目前唯一能直接針對第2型發炎反應阻斷的治療方式,透過鎖定並抑制第2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4與介白素13的方式,從更源頭阻斷發炎路徑,迅速改善癢感及病灶面積暨嚴 重度指數(EASI)問題。另,生物製劑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不用定期回診抽血追蹤肝腎功能,6個月以上的寶寶皆可安心使用。
謝雅如呼籲,為了與異位性皮膚炎和平共處,應提早介入且積極治療,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都應遵從醫囑勿自行減藥或停藥,針對有肝腎代謝疑慮的藥物,則應確實做到定期回診監控數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