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聊城市,東昌毛筆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其製作技藝已延續600多年,更於2012年12月被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報近日走訪當地,從傳承人的現場製作,一窺東昌毛筆技藝的奧秘。
東昌毛筆歷史悠久,由浙江、湖北經運河傳承而來。在元朝已有製作,明代中葉至清道光年間為聊城東昌毛筆製作業的興隆時期,從業者千餘人,產品大多銷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東昌作坊,書筆兩行」即說明當時的繁榮景象。
東昌毛筆製作工藝極為嚴謹,素有「萬千毛中選一毫」之說,按規格分有毫長最大的抓筆用六寸豬鬃、羊鬍精製而成,可寫三尺大字,也有可寫豆粒小字的蠅頭小楷。
東昌毛筆製作工藝分為水盆和乾棹兩大部分,水盆即在水裡製作筆頭的過程,乾棹即為筆頭製作好後安裝和後期整理的工序。細化後需經選料、採毛、齊材質、對貼子、敷蓋毛、圓筆頭、順筆頭、挖倉、安筆、擇筆、定型等大小72道工序。其選料精良、做工精細,有「尖圓齊健,剛柔相濟」的特點。
東昌毛筆第27代傳承人孫惠霞受訪表示,東昌毛筆最大特色在於,按下毛筆不會開岔、書寫起來有一定彈性,具備毛筆的「尖圓齊健」四德。其所製作的毛筆,大小種類約有上百種,仍堅持用純手工製作,依循的傳統72道技藝可在一方小店裡完成。不過由於東昌毛筆本身工藝繁瑣,產量不大。
東昌毛筆製作不易,孫惠霞說道,光是「順筆頭」順上一天,手指頭就會出水泡,所以此工序最多只能連續做兩天。此外,孫惠霞的手因「窄筆」工序而磨出繭來,對視力也是一種考驗。
孫惠霞提到,作為聊城特產,東昌毛筆也很受海外歡迎,包括東南亞、日本,以及港澳台的遊客都慕名而來。
談及技藝傳承問題,孫惠霞指出,除了幾位學徒,其家族多位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長大,儘管目前年紀還小,但對於毛筆製作工序、毛料等已經了解許多,等孩子長大之後,會選出其中兩位來傳承技藝。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