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財務急需改革,健保署擬提高補充保費費率,包括租金、股利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近日又拋出想法,盼將房屋轉售、證券交易等稅收作為健保補充財源。專家認為,若未導入結算制度,費率提高將誘發民眾規避行為,亦可能導致高階人才及投資外流,應謹慎評估。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指出,現行補充保費費率2.11%,上限為1000萬元,建議調整為費率3%、上限5000萬元,預期增加130億元。不過她指出,現行補充保費以單筆給付為單位,如果沒有導入結算制度,提高費率可能誘發規避行為,民眾可以很輕易地透過分散或集中,來減少保費支出。
韓幸紋舉例,有人喜歡到處投資,每家都領股利20萬元,10家就是200萬元,都需要繳交補充保費,而有人在一家領了2億元股利,只用1000萬元上限來課徵。另外,股利2萬元以下不用繳補充保費,但如果有20個帳戶 ,每個都有1萬元,總共高達20萬元股利,但在現行規定之下通通不用課費。
韓幸紋提醒,國內曾在104年課徵富人稅,到107年就結束,原因是導致高階人才和投資流失,因此健保署若未做好相關評估,就提高補充保費費率,可能引發經濟面衝擊,因此建議導入結算制度。
石崇良今天受訪表示,面臨高齡社會和新藥新科技發達,病人需求漸增,健保財務必須持續擴大,同時也希望不要將壓力通通放在受薪階級者。目前健保收入中,75%來自受薪階級者的一般保費,因此希望調整健保收入配比,除了政府投資增加之外,也希望補充保費可以調整,也不排除多元財源挹注,共同分攤壓力。
對於專家認為應導入結算制度,避免規避行為,石崇良表示,這都會在未來討論的過程一併考慮,包括國家經濟發展,以及保費結構也應該相對稱,而結算的行政成本會比較高,兩者之間必須要衡量。
由於健保改革涉及《健保法》修正,石崇良表示,立法院本會期應該來不及,還需要凝聚共識,越早修正,對健保的財務永續發展越有幫忙,最快明年啟動修法。至於補充保費費率如何調整,會考慮和一般保費之間的衡平性,尚未定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