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做出無條件投降的決定?
日本經濟為何得以從廢墟中崛起?
日本動漫何以風靡全世界?
日本茶道到底蘊藏著什麼?
縱觀日本文化演變軌跡,徹底了解頻繁交流的鄰國
從嶄新系統豐富講解日本文化
從文化藝術中洞見國民性:茶道、《源氏物語》、動漫、深夜食堂等,從征服世界的日本文化藝術裡,洞見日本人複雜的文化基因。
極具前瞻眼光的中日對比:房地產泡沫、製造業前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等,橫向比較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從中管窺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密碼。
以日本文明的歷史沿革為縱軸,解讀日本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居住在日本列島上的民族到底是個怎樣的民族。本書具有縱深和廣度,趣味性與知識性兼具,引領讀者以輕鬆閱讀的方式,真正理解日本何以成為今日樣貌?
【精彩書摘】
一九九一年,我第一次去日本,此後幾乎每年都去,斷斷續續在日本各地待了四年多時光,對平成時代的日本多少有些感性認識,也時常閱讀書報,幾乎每天看電視,不時與各類日本人和在日本的華人交往、交談。這一講主要依據各種資料,對後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盡可能做出客觀的描述。
首先,從主要的經濟指數出發,日本這三十年來是對外界裝傻裝弱、實際卻發憤圖強、核心技術上依然是領先世界的科技產業強國?還是「失去了三十年」的低迷停滯狀態?由數字資料來說話。這三十年間,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約在一%,一九九○年代比較糟糕,甚至出現負增長,二○○○年以後雖有起伏,但努力走出困境,尤其是近年,有的年分出現超過一%的增長。儘管如此,這一增長率與同時期中國的七~八%無法比,甚至與美國的二‧五~三%也有明顯的差距,一九六○年代平均約七~八%的增長率,更是遙遠時代的回憶了。通貨膨脹率或者說物價上漲指數(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比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發布的資料,一九九六年~二○一六年的二十年間,美國累計上漲了四六%,英國是四一%,法國是三一‧五%,德國是二九‧一%,而日本只有二‧四%,遠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對於民眾而言,物價穩定或許是件好事,但消費因此難以擴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日本為什麼會出現長達三十年、恐怕在今後相當時期內仍會延續的經濟低迷呢?當然,有國際經濟變動、日本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此外,經濟學教授塚崎公義還指出如下三個原因。
一是勞動力嚴重不足,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移動,如今這一移動基本已經停止,因為農村已沒有剩餘的人口可以向城市移動,而城市呢,出生率比以前大為降低,也就是說,能夠提供有效勞動力的青壯年人口逐年減少,人口紅利已經完全沒有了;二是因機械化而帶來勞動生產率上升的勢頭已大大減緩,無論在工業領域或農村田間,各種機械早已普及,生產效率上升的空間極為有限,曾出現的玫瑰色光亮已大大消退;三是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當然,還可以找出若干其他原因,比如日本沒有有效及時地開發出經濟增長的新領域,整個社會的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無法與美國匹敵等。
其次,這三十年間,與經濟資料相對應的,出現了幾個大變化。
一、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這問題在一九八○年代已出現,但現在日益顯示其嚴峻性。戰後的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間,每年新生兒出生有二百七十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四‧三二人,是戰後歷史上最高的,以後有高有低,第二次出生高峰出現在一九七三年前後,大約有二百萬人,一對夫婦大約生育二‧一四人,以後漸漸減少,一九八四年出生人數跌破一百五十萬人,泡沫經濟崩潰以後,出生人口連續下降,到二○一六年,只有九十七萬多人,家庭生育率降到一‧四四人。據統計,二○一二~二○一七年期間,日本總人口減少了一個斯德哥爾摩城市的人口數,即一百零六萬多,截止至二○一七年十月,日本總人口一億二千六百七十一萬人,據預測,今後的四十年間,總人口將減少四五%,而且相當部分是青壯年人口。與此同時,日本的醫療水準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據日本勞動省發布的最新資料,二○一七年男性為八一‧○九歲,女性為八七‧二六歲,在世界上,女性居第二位,男性居第三位。同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占了總人口的二七‧七%,也就是說,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超過了六十五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據日本內閣府二○一七年發布的老齡社會白皮書,泡沫經濟崩潰尚未充分顯現的一九九○年是五‧八個勞動力人口養活一個老年人(六十五歲及以上);二○○○年變成三‧九人養活一個老年人;到二○二五年,二‧一人養活一個老年人,之後的情形將愈來愈糟糕。
近年,日本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動者悄悄放鬆了簽證門檻,日本各地的低端服務型行業,諸如餐飲、超市、便利店等的臨時從業人員,來自越南的年輕人多了起來,他們大都是藉學習的名義來日本的打工者,一些印尼衛生學校畢業生來到日本努力學習,設法考取準入資格,在醫院或養老設施當起護理員,而多年來以所謂「研修」名義來到各工廠打工的中國人也不在少數。日本的勞動力短缺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躍進,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機器的良性運轉。從這一點來看,總體上,日本未來的前景恐怕難以再現一九六○年代前後的燦爛景象。
二、泡沫經濟崩潰以後直到今天,日本人的實際收入在下降。有份日本官方發布的統計,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一年的十七年裡,人均年收入從四百五十七萬日圓,小幅下降到四百零九萬日圓,這期間,一九九八年曾上升到四百六十七萬日圓,換句話說,現在每個月的淨收入比一九九八年減少了五萬日圓。考慮到物價小幅度上漲,日本人的實際生活水準無疑比三十年前下降了。
三、由此日本社會在戰後首次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貧富差別,或者說是一定程度的貧困化,即近年來日語中頻頻出現的「下流社會」或者社會的「下流化」。一定程度的貧困化出現當然有各種原因,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出現了派遣員工的現象和制度,有些人畢業後或想重新就業時,一時難以找到正式的就業機會,就去派遣公司登記,派遣公司根據招聘公司的要求,向這些公司派遣員工,一般簽約期是數天到六個月,期滿後要再次簽約,亦即該員工雖然在某公司工作,卻只是個臨時工,不享受公司的獎金福利,他只與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由派遣公司負責社保、醫保,而大多數合同都是有期限的,因此工作不穩定,收入相對較低,一旦合同到期,往往會遭遇失業,雖然日本社會建立了較完善的救濟制度,依然難免會產生窮人。從統計上來看,純粹的派遣員工人數似乎並不很多,二○○○年是三十九萬,二○一七年為二百一十九萬,占整個就業人數的二‧四%,但還有九百九十二萬非全日制員工,四百二十四萬臨時打工者,三百九十四萬合同工等,加起來人數相當可觀,這些人的工作相對缺乏穩定性,幾乎沒有晉升的可能性,收入也較正式員工為低,很容易淪為社會底層。處於社會底層的,還有一部分是單親媽媽。我在二○○七年《中央公論》雜誌上讀到一篇報導,一位在缺乏家庭溫暖中成長的單身母親,年輕時學習不是很用功,高中沒念完就草草結婚,婚後發現男方沒有家庭責任,也沒有經濟能力,於是婚姻破裂,獨自養育孩子,靠開小貨車送快遞為生,不僅收入較低,還幾乎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熊孩子。這樣的情形並不是個別的例子,伴侶無法依靠,疏遠了父母(上一代可能也是單親家庭),而自己也沒有太好的技能,只能做些簡單的勞動,而自己的孩子也難以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健康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往往會一代一代地傳遞。由以上各種元素疊加,大約從二○○○年前後開始,日本漸漸形成了所謂「下流社會」,雖然窮人的數量和貧困程度,遠比發展中國家、甚至美國的窮人要好得多,但相對於整個社會,日本畢竟已經產生了窮人階層。
當然,這三十年中,日本不都是一片陰雲慘霧,有時太陽的光亮透過雲層照射出令人鼓舞的光芒,日本在有些領域依然穩步發展,諸如高科技領域、醫療技術和設施、高端製造業甚至航太科技等方面,依然有不少驕人的成就,在整個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並出現多名諾貝爾獎得主,是歐美之外獲得諾貝爾獎者最多的國家。另外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日本在海外的資產數額連續二十七年居於世界首位,二○一七年達到二千零一十二萬四千三百一十億日圓,扣去負債數,海外純資產數額為三百二十八萬四千四百七十億日圓,數額較前幾年有所增加。這說明了日本經濟雖然整體上在走下坡路,確實有著難以根治的結構性缺陷,但依然是個很有底蘊、很有實力的國家,整個社會的肌體比較健康,目前並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世界第三經濟體的地位,一時很難撼動。
(本文摘自《被偏誤的日本史:從軍國末路到經濟飛躍》/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徐靜波
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
出版著作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上海?日本人社??????1870-1945》(合著,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解讀日本:古往今來的文明流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困惑與感應: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國圖像1918-1945》(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20年)等十一種,譯著《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祕錄》、《魔都》等十六種,編著《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十二種。
曾在日本神戶大學、東洋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