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30多歲的女性長期受到憂鬱症困擾,原本服藥1年多,效果皆不理想,後來求助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鄭映芝為這名患者抽血檢驗,發現這名女患者維生素D嚴重不足,因此於藥物外再多加維生素D補充,憂鬱狀況大幅改善。
鄭映芝表示,血液中的維生素D或稱為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之間被認為不足,理想值為30-80ng/ml,不過接受治療的女患者僅有17ng/ml。
由於擔心患者透過飲食、日照等方式仍未能充分攝取維生素D,鄭映芝在藥物外又搭配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治療,改善其憂鬱狀況。鄭映芝2020年在國際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發表「維生素D補充劑用於憂鬱情緒的統合分析,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地幫助減少負向情緒。
鄭映芝發現,針對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有憂鬱症的患者而言,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改善原有狀況。若要從日曬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鄧映芝表示,須不防曬,並曝曬於波長290nm至315nm之間的陽光下,才能轉換成維生素D,約於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身體大面積曝曬,但也須注意紫外線對皮膚的危害。飲食則可從肝臟、魚肝油、多油脂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菇類,或營養品補充維生素D。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