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本土疫情至4日累計確診1萬3795人、死亡680人,致死率4.93%,高於世界平均2倍以上,而接種疫苗後死亡數也達到281人。本報梳理5月11日至今676個死亡病例,發現有「死得太快」、「公布太晚」兩大現象。對此,指揮中心回應,死亡通報不是疫情優先事件,且有時是要等死亡證明書,「已比很多國家快很多。」
確診3天內死亡占1/3
根據統計,在「死得太快」方面,從5月18日出現本土疫情首名死亡病例以來,到7月4日共676死,且其中有205人、高達1/3是在確診後3天內死亡,包括107人是確診3天內(含3天)死亡、19人是確診日死亡,甚至有79人是死後確診。
至於「公布太晚」部分,5月11日至今676死,從死亡日到指揮中心公告日,平均每例要花3.89天,且其中325例從死亡日到公告日超過3天(不含3天),等於近半是死後超過3天才由指揮中心公告,其中更有17個病例死亡日跟公布日相隔10天以上,最長的案8205甚至長達29天之久。
進一步分析發現,「死得太快」主要集中5月疫情初期,5月112例死亡當中,高達80例、71%從確診日到死亡日不超過3天,其中又有29例、36%是死後確診,生前完全不知染疫。
平均死亡約4天才公布
直到6月上半才略為好轉,在336例死亡中,有96人是確診到死亡不超過3天,比例降為28.5%;6月下半至今「死得太快」在228死中有29人,比率降為12.7%,研判與篩檢增加及單株抗體等藥物加入治療有關。
不過,「公布太晚」的問題卻從6月開始逐漸顯現。統計發現,5月11日到27日每名死亡病例,從死亡日到公布日平均僅1.9天,而疫情最嚴重的5月底則增長為3.2天,6月1日到7月4日更增加到4.1天。
院內死亡卻延後公布
究竟死亡日到公布日要隔多久才「合理」?醫院端表示染疫死亡一定是當天通報,但以這波疫情死亡超過10天以上才公布的17例來看,其中有13人是在醫院死亡,2例是到院前死亡,照理身分都已確認,為何要延後多日才公布?以4日公布死亡的案12577為例,已死亡17天,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個案是醫院7月2日才給診斷書,才會昨天公告。
羅一鈞解釋,醫院上傳死亡診斷書沒有規定幾天內處理,有幾天延誤是合理範圍,而衛福部並非死亡統計的主要單位,這波本土疫情以來,每天要做的事很多,統計死亡沒有列為優先事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