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人工智慧、大數據與物聯網等科技驅動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臺灣2021年半導體總產值創新高達到4.1兆元,年增25.9%,預計在先進晶片帶動下,2023年產出將繼續擴大至4.5兆元。
AI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廣泛,能於邊緣裝置端快速運算,並即時反應的「AI晶片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成為智慧裝置能否普及的關鍵;而邊緣裝置如手機、穿戴式裝置多使用內建電源,省電的AI運算晶片就變得非常重要,也讓記憶體內運算技術早已成為全球AI晶片技術兵家必爭之地,若能掌握這兩項AI晶片關鍵技術,將可能成為引領下世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
隨著AI運算需求量越來越大,國際大廠都在競相尋求具高度存取效能、低功耗的記憶體技術,工研院深耕多年下,在記憶體領域不但掌握關鍵技術,更有領先國際的亮眼成果。工研院研發的國內首顆超省電記憶體內運算(Computing in Memory;CIM)AI晶片,達到超低耗電效能,現已具即時辨識關鍵語音功能,可應用於智慧門鎖、藍牙耳機、白色家電等,支持100倍電池續航時間,樹立傲視全球的新里程碑。
此外,工研院亦攜手與國內半導體大廠、美國UCLA DARPA計畫合作開發自旋軌道扭矩磁性記憶體(Spin Orbit Torque 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SOT-MRAM)陣列晶片,達成0.4奈秒高速寫入、7兆次讀寫之高耐受度,還有超過10年資料儲存能力等特性的技術,效能媲美英特爾、領先三星,更解決記憶體陣列的干擾問題,為產業化邁進了一大步,未來在AI人工智慧、車用電子、高效能運算晶片等領域具有極佳前景。
除了高效能、低功耗的運算功能外,掌握AI晶片應用的關鍵之二,即是邊緣運算。目前的運作架構多是將資料上傳至雲端,並透過深度學習判斷出結果後回傳,不容易滿足即時需求;未來無論是指紋辨識、人臉辨識或自駕車的AI人工智慧運算,都需即時判斷,尤其是遇到緊急較危險情況,若丟到雲端再回傳,可靠性與即時性都會打折。若能透過邊緣裝置嵌入AI運算技術,搭配在資訊運作處理前就將不同運算任務進行分層,即能在「多軌並進」下快速產生最佳判斷與結果。讓省電、功耗低、傳輸快的AI人工智慧邊緣運算成下世代新星。
調研機構Omdia預測,隨著全球需求逐漸成長,全球邊緣AI晶片產值將從2019年的77億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519億美元,未來產值上看新台幣1.5兆元;在5G建置加速、電信業開放式架構推波助瀾下,我國發展AI on Chip的策略,除運用臺灣資通訊硬體優勢,提供高性價比、低耗能的AI晶片,並連結服務驗證場域,吸引國際AI平台採用國內AI晶片產品。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完整,IoT製造經驗豐富,若能成功串連臺廠上、下游整合切入,以「打群架」的方式打造AI人工智慧生態圈,將可望加速產業躋身下世代記憶體技術領先群,保有臺灣半導體產業在AI人工智慧時代的領先優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