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新冠肺炎每日感染人數已降到略有波動的個位數,與此同時疫苗接種覆蓋率逐漸成長,因此新冠肺炎治理與國際同步化,進入降級、解封的新階段。各國的解封程度各異,不久前《經濟學人》期刊編製「正常指數」以比較世界上50個國家社經活動恢復正常的程度,台灣列於比較之中。
《經濟學人》編製的正常指數由八項指標加權平均,計有:航空、市內公交、市際公路鐵路、電影賣座、體育出席、非居家時間、辦公室出席率等。瘟疫前正常指數定為100,目前主要國家的正常指數如下:以色列82.5,法國77,美國73.9,中國大陸72.9,德國67.6,英國63.9;台灣47.2倒數第二,馬來西亞27.8倒數第一。
在上述八項指標中台灣的「辦公室出席率」為80即目前為原先正常情況的8成,「零售客流量」50即原先的5成,其餘指標均為20即原先的2成左右。報告指出長期而言,正常指數與疫苗接種率(每百人接種者數目)緊密相關,疫苗接種率高正常指數也高。台灣疫苗接種率處於世界低端,因而台灣的社會經濟活動正常指數目前也位於世界尾部。
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最終結局將決定未來「正常指數」的走向,流行病學家邁耶斯 (Lauren Ancel Meyers)在史丹福大學的「群體免疫研討會」上說,新冠肺炎瘟疫可能有四種結局,第一,皆大歡喜人類制伏新冠肺炎,正常指數統統100。第二,半憂半喜新冠肺炎病毒沒有完全消滅,但感染的死亡率降到很低水準,「正常指數」不能全部復原到100。第三,今年夏秋新冠肺炎再度失控,「正常指數」全部淪陷。第四,今冬以後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變種大蔓延,人類進入瘟疫黑暗期。(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danvergano/coronavirus-pandemic-vaccines-endings)
結局一雖然理想但因貧富不均即便在某個國家孤立實現也不可能持久,許多學者認為結局二的可能性最大,並將新冠肺炎的「新常態」形容為:人類、流感、新冠肺炎長期共處。新冠肺炎將成為「溫和的季節化流行病」,人類需要耗費時間發展適應之道。專家們認為公共衛生、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的不同均衡將決定未來「新常態」的不同社經結構,目前並無現成經驗可談。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前,台灣每年流感的感染率大約10%,在新的三角結構下新冠肺炎和流感的感染率如何變化尚不明瞭,根據中山醫顏啟華主任的研究資料,社區流感疫苗接種普及率提高到90%時,新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將減少23%,交叉感染的病例則減少92.9%。當然未來更主要的任務是研究發展長效性的能夠制伏病毒變種的新疫苗,未來的競爭不僅在如何著手恢復過去的經濟常態,更在於如何協調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的政策創造實現「新常態」的正確路徑。自去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瘟疫大流行以來,台灣第一期防疫成績昭然,但是中間出現嚴重的政策失誤。疫情指揮中心應該虛心接受教訓,從政治掛帥的窠臼中逃脫,從專業再出發!
(作者為陸委會前咨詢委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