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機擾台」已經成為台灣生活的新常態,自2020始至2021年,每年以2.53倍增長。預期2022年,擾台次數還可能繼續增加。美國彭博資訊指出,美中關係可能影響中共軍機,滋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

過去一年,美國與台灣加強防衛關係並積極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不論是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訪台、台美簽署海巡合作備忘錄,一直到近期台灣申請加入 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類似事件發生的隔天,往往都是共機擾台的高峰時段。

2022年新年賀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真誠期盼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向前,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這是習上任總書記以來,自2016年來,第一次在新年賀詞闡述兩岸議題,顯現中方在兩岸關係上掌握了主動,我國雖以不變應萬變之道理未加以回應,但可以想見,2022年台海上空亦不會是平靜的一年,我國空軍弟兄的戰訓壓力不言而喻。2011年到2019年間,新進飛官扣除離退人員只新增21位,面對高空防壓力,台灣至少要增補110名飛官才能符合台灣最低座艙比1.33,台灣的「有機無人」已是空軍最嚴峻的挑戰。

2020年10月,時任國防部長嚴德發即透露,截至當時,國軍戰機針對台灣周邊敵情威脅,共出動2972架次監偵攔截,光是驅離共機擾台的相關耗費成本約在新台幣255億元,不難想見2022年成本支出可能高達新台幣645億元,空軍緊急升空嚇阻的成本太高。

我國自2021年起加強了戰訓指導原則,就台海空域對共機設有「監視區」、「警告區」與「摧毀區」,並訂出絕不讓共機趨近距本島30浬空域的反應「紅線」。

而所謂「摧毀區」範圍,仍為12浬領空。國軍除加強戰力整備之外,應全面升級「海空聯合常態性作戰」共同協防於防空識別區域內,而沱江艦是海軍唯一能夠儘速量產的作戰艦艇,亦是數量最多的軍艦,應該長期參與協防停駐於「監視區」,這是因為考慮到共機擾台多在南海識別區的範圍,此距離我國本土起飛約莫600公里之遠,每當雷達出現信號,我國戰機就必須全力衝刺達到共機擾台的地點進行驅離,成本昂貴,更何況在可想見的未來必定會是常態性的出沒,我空軍可將原本要飛抵的「監視區」調近一步到「警告區」即可,監視區驅趕之任務交給海軍軍艦,並同時以飛彈追蹤監視,以確保共機不會經過我國空域紅線。

而我國最強的紀德艦則可長期停靠「警告區」與「摧毀區」的防空識別區之間,以大幅度的分擔空軍聯隊之戰備驅離任務。(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我國 #共機擾台 #空軍 #監視 #驅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