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月25日取消原訂於3月28日舉行的東協峰會後,中國外交部28日旋即宣布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四國外長3月31日至4月3日先後訪華。白宮堅稱峰會只是暫時推遲,以確保東協所有領袖都能參加。但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指出,美國與東協峰會告吹,拜登顏面掃地,最後只落得接見來訪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這個安慰獎。

菲律賓馬尼拉的拉德拉薩爾大學教授狄卡斯楚說:「東南亞基本上就是中國後院,北京總會有主場優勢,美國想拉攏東協幾乎緣木求魚。」這話沒錯,但未切中要害。

與其他同樣夾在中、美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小國不同,東協十國體量較大,有比較高的自主性。東協自主性主要取決於對三個因素的評估與判斷:一是經貿;二是意識形態或體制;三為安全。倒退40年前或更早,中國大陸尚未改革開放或甚至還在文革時,東協的選擇相當容易,即是傾向美國,因為無論經貿、意識形態及安全,東協與美國的關係或緊密度都遠高於東協與中國之間。

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與東協間的經貿關係迅速升溫,有越來越凌駕超過東協與美國之勢,此時選擇仍相當容易,及東協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但在安全上依附美國;然而隨著中國繼續快速崛起,時移勢易,東協也終於開始面對到了選擇的為難與困難。

美國至歐巴馬上台後,為了遏制中國崛起,採取重返亞太戰略:一、在經貿上建構一個旨在拉攏所有一眾亞太國家卻排除中國的TPP;二、在政治上努力修好與越南、緬甸、蒙古甚至北韓的關係,企圖孤立與包圍中國;三、軍事上,將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於西太平洋。

到川普2017年上台之後,眼見重返亞太戰略效果不彰,中國崛起勢頭不減,改採印太戰略,延長與加強對中國的戰略施壓,漸漸地也增強了對東亞,尤其是東協一眾國家要求各國選邊站隊的壓力,美國與東協之間的10+1峰會即為其一。據了解此次推遲的峰會目的之一,即是拜登要號召東協支持他的印太戰略以反制中國。但這一回,東協終於做出了第一次新的明確選擇,這是因為三個因素都正在出現新的變化與形勢。

首先,中國近年來持續推動一帶一路,中國主導的包括中國與東協在內一共15個成員國的RCEP正式自2022年啟動,作為泛亞鐵路指標的中寮鐵路正式通車,中國與東協2020年雙邊貿易額6850億美元,幾乎是同年美國與東協貿易額3620億美元的一倍。

其次,就意識形態與體制而言,近年來所謂的美國模式破綻百出,神話破滅;反倒是中國模式的表現,給同樣是受到中華威權文化影響的東協諸國一種新的啟示;中國的對外政策強調的是合作發展與不干涉內政,正好也與美國形成尖銳的反差。再其次,中國軍事力量尤其是在西太平洋的大幅增長,讓地區內的大多數國家感覺到連美國在此地區內恐怕也越來越不是中國的對手,從而產生了新的判斷與選擇。

所有這一切,正是美國在東亞面對的新形勢。併同前不久,美國總統拜登親自致電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兩國元首卻被拒接電話的事件,種種跡象顯示,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威信正在快速流失,美國難再號令天下矣!(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東協 #中國 #美國 #選擇 #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