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主動脈瓣膜。(國泰醫院提供)
正常主動脈瓣膜。(國泰醫院提供)
主動脈瓣膜狹窄。(國泰醫院提供)
主動脈瓣膜狹窄。(國泰醫院提供)

一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病史長達20年,靠著規律用藥穩定控制,但近半年走路會喘,走不到50公尺就喘噓噓,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幾乎足不出戶,因為血壓正常,還以為只是老化體力變差而不以為意,就醫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進一步治療才避免猝死。

收治這名個案的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表示,老太太高齡85歲又合併多重內科疾病,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外出曬太陽等活動。

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

然而,多數病人在輕度狹窄時沒有症狀,隨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往往剩下不到兩年,不僅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威脅生命,宛如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猝死風險。

黃啟宏提醒,若發現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很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請家人務必特別留意並諮詢專科醫師,如疏忽沒治療,演變成重度狹窄,可能導致猝死。

#狹窄 #出現 #呼吸困難 #症狀 #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