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狐蝠瀕臨絕種,但牠的族群數量到底剩多少隻,一直難以確定。陽明交通大學以科學方法,透過次世代定序等位基因頻譜估計,全台台灣狐蝠的有效族群數可能只剩下兩百多隻。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遺傳》(Journal of Heredity)國際期刊。
台灣狐蝠是台灣最大的蝙蝠,70年代時幾乎消失,原本以為已經絕跡,但日前在花蓮市與龜山島現蹤,一度讓保育人員為之振奮,但牠的族群數量到底還剩下多少隻一直沒有科學證據。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與日本琉球大學教授伊澤雅子、台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及及台灣特有生物中心鄭錫奇研究員合作,分別從台北市立動物園的3隻台灣狐蝠樣本,以及日本沖繩島現有的4隻折居氏狐蝠身上抽取DNA,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研究狐蝠的遺傳歧異度並建構等位基因頻譜,推算台日兩國狐蝠族群的數量。
研究發現台灣狐蝠約在28年前開始經歷重大族群萎縮,從其等位基因頻譜上所估計的有效族群數量從2324隻,萎縮到現在的223隻。因此,台灣狐蝠瀕臨絕種的危機,並不是牠自行放棄棲地遷往他處,而是經歷了重大的生態壓力所導致的族群縮減。
另一方面,日本沖繩島的狐蝠數量,卻於三千多年前從2110隻,成長近五倍來到9547隻。台灣狐蝠族群數量萎縮十倍,日本折居氏狐蝠卻有顯著性成長,反映出兩國狐蝠族群迥異的族群變動歷史及台灣狐蝠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表示,台灣狐蝠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哺乳動物,DNA非常難蒐集,且缺乏參考基因庫,這次只用7隻狐蝠就把兩個族群的歷史建構出來,其實相當具有挑戰性。這次的經驗也能應用到其他保育類的哺乳動物,建構出更多保育類動物的族群演化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