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本土確診數再升高,台北巿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直言很意外,推測是別處的感染源不斷生出染疫者,也讓他感嘆這個6月可能會很辛苦。另外,他也認為經過這波疫情衝擊,台灣想回到本土零確診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就長遠考量來看,設立疫苗接種站比快篩站更重要,這都是為了我們8個月後的生活著想。
姜冠宇昨在臉書發文,確診數繼續上升讓他很意外,但死亡數上升,他倒是完全不意外,因為之前累積的重症該變化就會變化。在萬華區篩檢,明明有感覺到現場陽性率降低,還一度討論是否該裁撤、減少篩檢站的班次,未料這2天確診數又上升,顯然是別處的感染源不斷生出染疫者。讓他忍不住感嘆「我們這個六月可要很辛苦了!」
姜冠宇指出,不會變的事實是,我們繼續積極解少與外人接觸的頻率,店家也要有準備,改變長期的經營措施,因為未來即便疫情壓制下來,經過這波疫情衝擊,要回到本土零確診的日子,已經不可能。
姜冠宇說,疫苗北區集中施打緩不濟急,目前北區災情慘重,但民眾就算現在打第一劑,最快也要8周後才可以打第二劑,且第二劑打完之後,也至少要3周的時間才可以產生足夠的抗體,整個都是為了3個月以後的有效控制疫情作準備。「有限的疫苗還是先給第一線醫護、軍警、老人和長照人員施打,阻止高風險人員轉重症,減少疫情前線人力耗損。」
不過,姜冠宇認為,就長遠的考量來說,疫苗接種站的設立比快篩站更重要。為了8個月後的生活著想,台灣大約有22萬可肌肉注射的醫事人力,相當於1個人每天可以打100個人,這樣很快就可以打完第一劑疫苗的。但要如何在專責照護人力與篩檢人力間取得平衡,且疫苗的數量是否足夠都是挑戰。
姜冠宇表示,擴大快篩站在他的觀點,目標是監測已經證實爆發的社區做監控疫情,並且搭配後續分艙分流的動線,接下來如何針對新的感染源設立快篩站,既不會有檢驗能量塞車,也不會放任感染源無限蔓延,是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舉例來說,韓國發展出特定區域長期擴大篩檢,是考量疫情無法壓到兩位數以下,所以在都會交通節點設篩檢,台灣疫情是否會發展到這階段,就有賴大家努力阻止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